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6-07 01:25作者:小乐
这是考研报名的季节,也是新生选导师的季节。博士学生一般在准备考试前就已经预约了导师,而硕士生通常在入学后选择一位导师。无论你处于哪个学习阶段,选择导师都不是小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生们在选择导师方面变得越来越谨慎。在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导师少,学生多,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较偶然。
研究生自嘲表情符号。
近年来,高校师生关系尤其受到关注,频频发生引发网络热议的事件。在此背景下,学生在选择导师时显得谨慎,以至于考研群体中出现了“先怕考不及格,后怕选错”的人。 “老师”。同样,学生与导师的相处也难免如履薄冰。从发邮件时如何选词,到如何签署合作论文,再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增加压力。这一切再加上发表论文、写毕业论文的科研压力,以及毕业后找工作的现实压力,怎能不郁闷?导师所说或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影响学生的选择。
本文作者李巨鹏提到,他在读博士时。在国外,他看到“太多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国学生因为精神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我也认识很多性格活泼的同学因为抑郁症而长期服药”。同样的焦虑也存在于国内研究生身上。去年,他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开始教授研究生。
李巨鹏是社会学大师查尔斯·蒂利生前指导的最后一位学生。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兼职包括《国际社会学评论》主编和《GYA Connections》主编。他在社交平台上拥有众多粉丝,几乎每周都会分享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有时他和学生谈论如何写论文,有时他开玩笑说要找出哪些同学在关注他。下面,他就讲讲他从教一年多以来,如何与学生相处,从学生如何缓解压力,到学生如何阅读。有趣的是,从他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缓解压力还是做研究,很多最有效、最持久的努力都来自于日常的互动,甚至是“吵架”或“散步”。
李俊鹏撰稿
1 当大男孩成为大学老师
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在这个梦想实现之前,我一直想成为一名像哲学家约翰·罗尔斯那样的老师。吴永辉
(即黄金星)
《哈佛琐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忆:“当罗尔斯正在讲要点的时候,阳光正好从窗户斜射进来,照在他身上。突然,光芒衬托出一个圣人的形象,这就是圣人的形象。”非常耀眼。”有一个场景让我着迷。我当然没想到会成为像罗尔斯那样著名的学者。当我读博士时,每次上导师查尔斯·蒂利的课时,我都会坐在离他最近的座位上,生怕错过他说的任何一句话。罗尔斯和蒂莉的人品和学识显然不是我这样的普通人所能企及的。但我身边也有一些老师,甚至是年轻的老师,一举一动都散发着魅力。我很快意识到我孩子气的天性永远不会让我成为一名这样的老师。
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1929-2008),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世界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他被认为是历史社会学和抗议政治研究的创始人。著作《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为什么》等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回国任教一年多后,我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显然没有固定的、最好的方法,每个老师也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个学生不怕的老师,我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相处的同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看到学术工作的纯粹性。乐趣。
2、多与人沟通,哪怕意味着“争吵”
无论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无论是理科、工科还是文科,如今的研究生普遍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写论文的思路不顺畅、人生道路的选择困难、就业和升学的挑战重重、老师的惶恐不安、与父母的代沟越来越深……这些都让研究生非常着急。我在国外留学多年,见过太多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国学生因为精神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我也认识很多性格活泼的同学,因为抑郁症而长期服药。虽然我有幸经受住了考验,但写论文的过程却不是一般的枯燥。与在国外独居的留学生不同,国内研究生一般住在集体宿舍,一切都有专人打理。尽管如此,精神压力仍然困扰着许多中国学生。心理问题当然需要去看专业医生,但就学术而言,我向同学们强调,一定不能孤军奋战,一定要和更多的人交流。
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的最后三年,我住在布鲁克林最南端,远离学校所在的曼哈顿上西区,几乎每年去一次学校。有一次,我刚入学不久,偶然读到一篇课程论文,发现自己已经写不出以前那样的质量和志向的文章了,因为它们是在“大剂量”阅读的启发下,在“争吵”之后完成的。 ” 上课时和同学们。下课后和朋友喝咖啡时学术思考的“沸腾期”。
电影《怪兽大学》(怪兽大学2013)剧照。
借用社会学术语,学术本身就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我始终认为,阅读和写作不应该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应该是一种社会活动。我们必须在一小群志同道合的人中一起学习、互相讨论。我们要多和老师、同学讨论,努力做好。学术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我把我和学生们的微信群命名为“快乐群学”。一位学生的原话是:“小组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事实上,我与学生的许多学术讨论都是在餐桌上和散步时进行的。
当然,一个只和学生一起吃吃喝喝而在学习上缺乏有效指导的老师肯定是不合格的。在学术上,我对我的学生有相对较高的期望。当然,硕士生将来不一定要走学术道路,但在校三年应该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读书、求知上,导师也应该是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具体来说,我就是这样做的。
压制论文并受内伤的医生。漫画《念书,还是工作?》(作者:【法文】Tiffina Rivire;译者:潘妮;版本:白地亚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3 列出书籍清单并提供阅读结构
在国内大学
(或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机构)
对硕士生的学术要求和期望缺乏明确的界定。一方面,硕士生当然不可能有和博士生一样高的学术要求。毕竟,他们大多数人毕业后并不打算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而是走向实际工作;另一方面,学术型学生的硕士学位不同于西方国家以就业为导向的一年制或两年制硕士学位,因为它是大多数人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必须经历的阶段。虽然很多学校取消了硕士学位毕业的发表要求,但仍然要求有硕士学位。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还是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的。
对于我的社会学专业来说,阅读仍然是硕士阶段最重要的训练。我辅导的硕士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跨专业报考的,很多学生都承认自己之前没有读过任何原版的专业书籍,只是在考试前背了几遍教材。不得不说的是,即使是通过了这个专业入学考试的学生,也往往没有读过几本原著书。因此,我不得不让我的硕士生弥补第一年所缺乏的学术训练。具体方法不是让他们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而是给他们一份经典阅读书籍清单让他们先看。一年的精读。
当谈到阅读清单时,一些老师并不重视,认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事。但面对只背了几本课本的学生,我实在放不下,觉得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阅读结构。这是你的责任。
制作书单其实很考验老师的学术功底,因为它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经典著作,还需要了解不同中文译本的优劣以及相关著作的难易程度。更重要的是,书单不仅仅是菜品清单,因为学生的时间有限,不可能从头到尾读完所有经典。因此,对于给学生的必读清单,我通常会给出需要重点阅读的页码或章节。不仅如此,我在书单上还采取了分层的方式,给研究生一年级的同学发放经典书单,给正在撰写硕士论文的二年级的研究生发放特定领域的详细书单,重点推荐专业书籍。关于英文作品和文章。仅对博士生开放。
书单拟定后,我会要求学生尽快浏览书单上的文献,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 “如果这个类别下的几本书读起来都很无聊,那么你可能对这个领域不感兴趣;如果某个领域的书读起来很有趣,那么你可以把它当作自己的研究领域。”我告诉你的学生这一点。
电影《你好,之华》 (2018) 剧照。图为周迅饰演的袁志华。
4.通过“抽屉阅读”建立学术对话意识
就社会学而言,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的实证问题属于哪个研究领域,更不知道如何与该领域的经典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对话。事实上,很多硕士生在二年级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兴趣是什么。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当然值得肯定,许多知名学者也在努力打破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的障碍。不过,这必须建立在对不同领域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如果抛开已有的经典研究,谈“淡化界限”,那只能是损人利己。
我的做法是,根据我比较有经验的几个研究领域,比如社会理论、历史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在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给他们分类列出书目。分别列出几篇或十几篇专着和论文。这些书籍和文章可能不是代代相传的杰作,但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理论、重要问题和研究风格。在每个领域,我都列出了十几个我认为有希望写出优秀硕士论文的主题,并一一向学生讲解如何进行相应的研究。
学生写论文时,往往从具体的实证材料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论文属于哪个研究领域。他们几乎总是在写完实证研究部分后绞尽脑汁往论文里塞一点理论,然后思考该用什么理论框架,直接导致了我在论文评审过程中反复发现的“两张皮”现象,其中理论框架和经验材料相互脱节。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学生缺乏系统的阅读和训练。尤其是理论,被大多数学生视为需要死记硬背、与经验材料无关的内容。
我的解决方案是“抽屉阅读”。也就是说,阅读不应该盲目地进行,而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现有的学科框架进行“大量”的分领域阅读;只有全面、快速地翻阅“抽屉”里的重要文件,才能对其他案件举一反三。这个领域用“想象力”来审视看似无关的现象。学术灵感从来不是闭门想象,而是大量阅读时积极思考的自然产物。
在选择课题时,我总是强调研究的理论兴趣。在我看来,理论和经验不应该是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而是相互体现、相互补充的两个维度。理论不是思想史。你无法记住韦伯所说的话或涂尔干所说的话。相反,你应该随时指导实证研究。同样,一个真正可行的理论必须来自研究者的生活经验,而不是来自苦思冥想。空中楼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论著作的过程中始终用日常生活经验来辅助理解,并用理论来反馈实证研究。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能既有丰富的理论趣味,又有扎实的实证材料,我们的研究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电影《死亡论文》剧照(Tesis 1996)。
5. 与学生合作研究并组织读书俱乐部
我从不提倡学生以发表论文为目标,也不鼓励学生为了奖学金或就业而准备低水平的论文。但我也知道,学术能力不能仅仅通过阅读文献来获得,而是需要从个人实践中获得。得到改善。我从不要求学生给我做项目,而是希望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独立进行研究;但我也会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积极创造与学生合作的机会,因为这是循序渐进地教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好方法。
在合作过程中,我和学生通常都有明确的角色分工。通常我提出总体思路、写作大纲、理论框架和重要文献,学生写初稿。
(有时我负责理论部分的初稿)
,期间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最后被我定稿。如果是英文论文,一般都是我负责写。一年多来,我和研究生完成了两篇中文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Journal C上。目前正在撰写论文五篇,其中英文论文四篇。我非常喜欢这种合作模式。
事实上,国内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生的真实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研究生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面对这种无奈的情况,我的反应就是以读书会的形式来弥补课程上的不足。每个学期的阅读俱乐部都有不同的主题。例如,这学期是关于古典社会学理论的。下学期计划重点学习文化社会学。未来还计划重点研究历史社会学、抗议政治,或者布迪厄、蒂利等人。主题。
读书俱乐部每2-3周举办一次,每次都会选择一本学生在课堂上读不到的好书,每学期阅读的书籍形成一个有主题的连贯整体。
以本学期的古典理论读书会为例,所选书籍包括《启蒙与绝望:一部社会理论史》 《社会科学的兴起:1642—1792》以及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托克维尔等人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旨在为研究生第一学期做准备学期。一学期的社会学理论课程形成了有益的补充,让学生对社会理论的起源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篇合作论文,那就更好了。
电影《美丽心灵》(美丽心灵2001)剧照。
6 “这三年我一定要陪着他们。”
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我随时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有时甚至观察学生在豆瓣上的阅读轨迹,了解学生的阅读偏好。
我所在的社会学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的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可以和平共处。两名学生明确表示,他们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或做田野调查,只喜欢阅读理论著作。一方面,我要求他们掌握必要的定量方法和现场技能,另一方面,我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主题。比如今年招收的博士生,经过多次讨论,我们初步拟定了启蒙社会思想作为他们的博士论文题目。但更多的学生对理论感兴趣
(其中涉及很多哲理)
如果没有如此强烈的兴趣,我就会相应地启发他们去分析有趣的经验现象。看到学生们用不同的课题和方法进行研究,我感觉自己的努力白费了。
一年多来,指导学生消耗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经常工作到深夜修改学生论文。由于我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远高于平均水平,我经常不得不付出额外的努力,甚至牺牲自己的研究时间。包括学生,人们经常提醒我:“你这样教学生,会让自己很累的。”确实很辛苦,但也很有趣。
对我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对每个人都有真挚的感情;他们怀着求知的热情来到学校来到我这里,我一定要陪伴他们度过这三年。生活中,我对学生宽厚、宽容;在学术上,我不想降低自己的标准。正如我常对学生说的:“做人要脚踏实地,读书要仰望星空”。对我来说,这样指导学生固然会累死我,但如果我能成功地指导我的学生,那我就无怨无悔了。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俊鹏;编辑:西西;校对:薛景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