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岳秀坤:历史学的“全球转向”

更新时间:2024-06-07 14:10作者:小乐

岳秀坤/徐成讲师/组织

关于全球历史“起源”的三个故事

全球历史从何而来?关于它的“起源”有不同的理论。

第一个论点大家都比较熟悉,那就是全球史是“美国制造”的智力产品。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出现了三位全球历史的早期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斯塔夫里亚诺斯和马歇尔·霍奇森。到了20世纪80年代,个人努力的时代结束了,全球历史研究在美国形成了学术团体和组织。它开始拥有专门的学会、期刊和学术丛书,并获得学术研究领域历史学分支的资格。在新一代学者中,夏威夷大学的杰里·本特利教授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借助国家力量,全球历史课程与美国各地大学和中学的通识教育相融合,成为一种大众知识。

全球史作为通识教育的成果之一就是美国出现了大量全球史教科书。第一代创始人的教科书,如斯塔夫里亚诺斯的《全球通史》,在20世纪60年代到1980年代很流行,现在已经成为过去。进入新世纪,各种新编教材正在瓜分这个庞大的图书市场。其中3个有中文译本,分别是Jerry Bentley 《新全球史》、Armesto 《世界:一部历史》和Richard Bullitt 《大地与人:一部全球史》。约翰·麦克尼尔(John McNeil) 与他的父亲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 合作,为普通读者撰写了一部新的、简短的、易于理解的全球历史《人类之网》(新译为《麦克尼尔全球史》)。这类作品针对的是大学生和非专业读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史已经走出美国学术界,逐渐影响到英、德、法等欧洲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史进一步演变为国际历史潮流。尽管各国学者对全球史的理解和方法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美国学者的研究取向仍然最引人注目。

还有第二种方法可以解释全球历史的“起源”。它不是“美国专利”,而是二战后各国学者共同推动的历史新方向。发挥关键作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它发起了一个集体项目,目标是编写一部多卷本的“人类科学和文化发展史”。《人类史》项目及其附属出版物持续了二十、三十年,但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相关学者之间的权力斗争。二是民族主义在学者中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三是冷战背景下,东西方两大阵营分裂,学者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无法同意。苏联历史学家同时撰写了多卷本《世界通史》,这是《人类史》项目的镜像。

美国学者、古代史专家特纳和法国历史学家法夫尔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夺这一项目的主导权。作为计划外的副产品,后者编辑了一本多语言期刊《世界史杂志》(1954-1972)。虽然该杂志的发行量很小,但确实包含了重要的文章,例如Hodgson的《作为世界史研究取径的半球跨区域史》。

于是,20世纪60年代的芝加哥,威廉·麦克尼尔等三位美国学者一致致力于全球史的研究和写作。从全球角度看,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各国主导的改写世界历史的工程。一场表演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接下来是关于全球历史“起源”的第三个故事,其中涉及中国。

全球历史与中国的联系应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1957年,苏联版第《世界通史》号主编朱可夫将霍奇森发表的第《世界史杂志》号论文翻译成俄文并发表评论,认为它代表了资产阶级学者反思世界历史的新思潮研究。这条消息被翻译到中国。 1961年,周谷城老师写了两篇关于世界史研究基本原理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背景很可能与霍奇森文章的中文翻译有关,两者的逻辑是一致的。周老师的观点当时受到了批评。

第二次接触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斯塔夫里亚诺斯的全球历史教科书传入中国,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例如,周谷城先生在自传中提到,一位美国女教授向斯塔夫里亚诺斯介绍了他的世界史概念,斯塔夫里亚诺斯也给了他一部《全球分裂》的新作作为回报。同期,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教授赴美国访问研究,与新一代全球史学者Jerry Bentley进行交流,并担任新创期刊《世界史杂志》编委。此时的中美学者大概没有想到,全球史会在未来二十年里成为一个新的历史领域,并风靡全球。

他们第三次见面是在2000年,此时全球史与中国学者的关系更加密切。第十九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挪威奥斯陆举行。与会的中国学者在对会议内容的总结报告中关注了会议的主题“全球史”。随后,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与夏威夷大学Jerry Bentley教授就学术理念达成共识。在后者的支持下,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全球史研究机构。随后,他通过教学、翻译出版等活动,推动了全球史在中国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史研究。

论全球史研究现状

全球历史的出现给历史带来了什么?从结果来看,其直接影响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分支,即作为专门历史的全球史,类似于环境史。间接的影响是造成几乎所有历史研究领域的趋势转变,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学。 “全球转向”。

作为专门研究历史的学科,全球史的范围如何界定?对此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全球史的具体研究实践在不断变化。您可以参考:帕特里克·曼宁(Patrick Manning)撰写的《世界史导航》,这是初级研究人员的指南;还有一篇简洁而不简单的介绍,德国学者Conrad的《全球史是什么》,适合高级研究人员。一流的读者;如果你想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全球历史学家正在研究什么问题,可以参考刘新成老师的文章《互动: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其中总结了十个主题,包括跨文化交流、本土历史的全球化、生态环境问题和很快。

可以概括地说,2000年之前,全球历史主要是美国现象,后来才成为世界现象。全球历史的国际化有两个表现。一是各国学者通过横向联盟进行交流与合作。美国世界历史学会打算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举办年会,以扩大其全球影响力。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都先后建立了全球历史学家的跨国交流网络。 2014年,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全球历史会议上,一个整合了所有类似组织的世界性全球历史联合会诞生了。第二个表现是不同国家全球历史实践的差异。受各自学术传统的影响,各国学者对于如何开展全球史有着不同的理解。英语世界是主流,大多数经典作品都是用英文出版的。此外,全球历史教学已普遍进入英语世界的大学体系。相比之下,德语国家和法国在全球历史教学的制度化方面稍显薄弱。

从20世纪90年代算起,各国学者致力于全球性历史问题的研究已有三十年了。其中有多部欧美学者集体撰写的综合性著作,体现了该知识领域的学术积累。一是《剑桥世界史》,Jerry Bentley主编,汇集了200多位各领域知名学者。其次,德国和美国学者合作出版了《哈佛-贝克世界史》,德文和英文同时出版。另外,德国学者也有《曼德尔鲍姆世界史》。

论全球历史的定位

全球历史研究可以有两种理解:狭义和广义。

关注全人类的集体命运,是历史最古老的关切。从预设的历史研究目标来看,狭义的全球史与18世纪流行的普遍史有着相同的追求,即解释整个人类的历史。这一脉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和汉代的司马迁。 19世纪以来,狭义的全球历史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兰克之后,学者们对历史的基本操作观念发生了变化,特别强调基于档案的实证研究和对文献的严格审查。这个方向与普遍历史相反,普遍历史强调从某些哲学概念来解释历史。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启蒙运动以来线性进步的世界史概念一直遭到怀疑和批评,进一步削弱了学者们书写普遍史的信心。

英国著名帝国史专家克里斯托弗·贝利曾说过:“今天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世界历史学家”。这句话背后隐含的观念是,我们今天对历史的认识或多或少基于一种新的认识,即一切历史都是一部相连的世界历史。全球史的流行,不仅让历史学家重拾了书写普遍史、世界史的信心,也让那些专门研究某一国家历史的学者意识到,如果不关注跨国史,和跨文化的元素,他们就会失去自己所描绘的历史图画的不完美。

因此,广义上的所谓全球史,是指除了那些专门的“全球史学家”之外,普通历史学家有意识地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开拓相关领域,探索长期的、跨文化的、跨区域的历史现象。从历史实践的表现来看,不仅是大海航路之后的现代世界,就连研究中世纪史和古代史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地讨论“全球视野下的某某问题”。由此带来的重要收获是,一些区域世界作为一个历史单元,成为历史学家思考的新概念,如大西洋世界、印度洋世界、中欧亚大陆等。这种趋势将继续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历史书写的面貌。

从概念层面看,广义的全球史可以理解为一种从整体思维出发、强调联系和比较的历史方法或途径。 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学家不同程度地采取的历史研究方法可以简化为四种类型。一是兰克史学,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档案等原始文献为基础进行研究,关注重大政治文化事件。第二种是布劳德式的史学,它关注社会经济层面,试图给出结构化的历史解释。第三个是新文化史,强调分析人类文化的复杂层次和多种表现形式。第四是全球史。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概念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兼容和转化的。同一学者在不同的学术阶段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

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过程: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在概念层面上,全球史作为一种方法为现有的历史研究工具库增添了新的可能性。

这种全球史思潮的出现有着比较悠久的学术渊源。只有开阔视野,观察它,才能更恰当地了解它的特点。就全球史研究这一专业领域而言,与国外快速、多元化的发展相比,中国已经起步。微观故事、宏观结构、通史写作,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就广义的“全球转向”而言,这种从整体角度研究历史的趋势很可能继续向前发展,并进一步改变历史的未来面貌。

(本文整理自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岳秀琨副教授的网络讲座《历史的‘全球转向’》,本讲座是“历史学系列讲座”的第十五讲)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的《西方史学》,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吴晓群教授主持,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岳秀坤副教授,主要从事全球历史和历史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丁晓

为您推荐

张海:探索构建全球叙事的多元方法论

来源:环球时报近日,我国出品的几款爆款游戏在海外受到市场的好评,如手机游戏《原神》全球走红、单机游戏《昭和米国物语》上日推热搜、手机游戏《列王的纷争》等在中东国家走红等。这一系列现象,在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进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

2024-06-07 14:11

金寿福:质疑古埃及新王国的帝国性质,古埃及亡灵书金寿福全文阅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学界逐渐重视对帝国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帝国学”(imperiology)。把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出现的帝国进行比较研究,则被称为“比较帝国学”(comparative imperiology)。然而,长期从

2024-06-07 14:10

为资本主义正名:一部新视角下的“全球通史”

黄土地上望星空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有这样一类概念,我们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它们几乎是剥削、仇恨、动荡的代名词。这种错误的第一印象,伴随了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其深入骨髓的影响,不知改变,甚至误导了多少人、多少国家的命运。这类概念中,“资本主义

2024-06-07 14:09

何顺果教授:“世界历史”及其专业的理解和看法

这是一次深度采访,时间为2010年下半年,所谈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及有关概念、专业、教学与教材等问题,对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学均有参考价值,现记录并整理如下。高岳博士(以下简称高):是这样的,上海学院出版社特别注重世界史专著和教材的引进,近年先后企

2024-06-07 14:09

身体史、性别史、环境史,历史研究为何越来越有个性?

自有文字以来,便有对历史的记录。尽管有人说,“人类从历史中汲取的唯一教训,便是从不汲取历史教训。”这句稍有负气意味的牢骚话,常被史家用来调侃与自嘲。但纵观历史长河,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端赖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总结,如此才有了经济的繁荣、

2024-06-07 14:08

电影刷分内幕起底:想看指数被“绑架”,豆瓣五星刷一次8元

中新经纬客户端2月16日电 (常涛)这一切来得有些突然和意外。春节刚过,豆瓣就卷入了一场电影评分大战之中。因粉丝怀疑《流浪地球》遭恶意攻击、不满豆瓣评分下滑,遂将矛头指向豆瓣。在各大应用商店,豆瓣遭遇大量低分评价,一时间“流浪”成垃圾App

2024-06-07 14:0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