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6-08 21:44作者:小乐
为什么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仍然缺乏创新精神?大学要培养遵守规则的学生还是敢于打破规则的人?技术创新仅仅是技术问题吗?
在今天(11月18日)2022年复旦管理学院科技周开幕式上,来自哲学、生命科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给出了发人深省的答案:学校期待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专家表示,科学创新需要勇于突破界限。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跨领域、前沿的培养环境。科技发展一路狂奔的同时,更要有哲学精神作为科技发展的方向盘和刹车。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一流学者必须坚守讲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发现,他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在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的学生,但进入大学后,这个学生很难取得一些创新性成就。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培养了固定思维。大学可以招收高分的学生,但很难招收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他总结为“中学生缺乏自由的灵魂”。
科技创新离不开突破界限的勇气和挑战的信心。他认为,大学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两大使命。然而,许多大学仍然缺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 “所谓创新,尤其需要自由的灵魂。但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遵守规则,甚至墨守成规。”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从下往上做起。因此,孙向晨非常重视哲学的公共教育,并把一些哲学课程带到了中学。目的是帮助更多的学生在心中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种下创造的种子。
正如肥沃的土地是长出好庄稼的重要条件一样,科技创新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科技创新是本世纪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并与其他发达国家同台竞争与合作的必由之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卢雄文认为,科技创新需要自由和思考。边界。 “要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直接产生重要的社会效应。”
如何培养科技人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新华表示,如果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没有新模式、新方法、新理念,这将对创新的可持续性造成致命打击。
林新华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 26岁那年,他去美国读研究生,一开始觉得很难适应。原因是老师“不按常理”,不按教材操作。 “有15位老师在授课,每个老师都带着一堆自己的讲义,其中很多都包含了他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林新华说,在中国,很多老师跟着课本走,很多课本却远远落后。研究前沿。他问,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培养,如何培养创新型学生?为此,林新华呼吁:最一流的学者必须站在讲台上,他们的首要职责就是教学。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要尽快进入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所有教授都要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科研。
创新离不开学科交叉,“哲学+”引导科技向善重要
“未来能否打破学科界限,让更多管理学、哲学教授走进生命科学学院的课堂?”这是林新华提出的问题,也是他的愿望。在他看来,创新离不开学科的交叉。
“每当有人问我的研究领域时,我总是强调我研究的是健康科学。生命科学绝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而是一门集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管理学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学科。”林新华举了一个例子。通过与管理学院专家学者的合作,学校的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产业。又如,当前,生命医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不仅给人类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也给人类带来一系列规则冲突、社会风险等。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道德挑战。林新华表示,如果没有哲学伦理和自由灵魂的加持,就很难创新。
对此,孙向晨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举了个例子:牛津大学没有哲学本科专业,但学校设置了很多“哲学+”专业,比如哲学+数学、哲学+物理、哲学+计算机等。放眼世界,越来越多的大学学者开始在生物学哲学、管理哲学、量子哲学等领域进行研究。 “哲学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孙向晨说道。
另外,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何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引导科技向善,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不久前,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揭牌。新成立的研究院将面向科技前沿,探索技术与文明如何共存,面向学科理论前沿,构建跨学科研究路径和知识图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还将与计算机学院、大数据学院合作开设人工智能伦理课程。
“人文就像技术发展的方向盘和刹车。”孙向晨表示,在荷兰很多大学,伦理原则已经融入科技创新之中。目前,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探索的研究空间,迫切需要大学学者加入其中。
作者:吴金娇
编辑:褚淑婷
图:文汇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