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6-10 06:39作者:小乐
【编者注】
安静的动物标本,周围漂浮着朦胧的光环。摄影师卢杰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老馆)即将闭馆搬迁之前拍摄了这组照片《自然的回声》。场内浓浓的福尔马林气味和展厅里1970、80年代的陈设,似乎让她瞬间离开现实,回到了过去。在那里,路杰儿时的记忆和对老旅馆的印象被唤醒。同时,那些来自更久远的过去的生物标本——代表着某种真实的幻象,仿佛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打开了一个独立的时空,让人暂时逃离了现实世界。它们让路界能够聆听自己内心与自然的回响。
作家云讷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苏娇的故事。苏娇在今生时常回忆起儿时的往事。记忆载体——自然历史博物馆消失了。我们怎样才能确认它过去的存在呢?无法重来的美好过去和神秘的现在一样虚幻。路杰的摄影与云讷的文字,两个故事相得益彰,带领你探索一个似有似无的梦境,引发读者一次又一次对“存在”的反思。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沉娇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辆纯白色的卡车从延安东路260号开出来。
我在架子后面整理东西,随口问道,为什么是“纯白色”?
她脸上闪过一丝疑惑,她说,纯白就是纯白,这不是重点。我看到很多动物从车上跳下来,好像想逃跑,但后来却又跑不了,宁愿跟着车走。但汽车并没有等他们,他们只是跟着,一大群人气喘吁吁地穿过街道。我总感觉这里有什么不好的预兆。请帮我想想。
和上一个男朋友分手后,沉娇变得有些紧张。当店里的顾客叫她过来称体重时,她会突然站起来,像受惊的小鹿一样走来走去。当我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她就像忘记了自己的目标一样坐在柜台后面,用深陷的眼睛盯着店里的某个地方。销售大白兔奶糖、老香斋酥饼、印有上海地标的特色礼盒。墙上陈列着名烟名酒。正如招牌上的“上海美食店”所承诺的那样,我们可以满足各种口味。客人的需求没有什么值得如此哲学性的审视。在我的想象中,她每天都比昨天变得更像某种脆弱的小鸟。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延安东路260号在哪里?我问。我担心的纯粹是一位同事失去了午餐时间。
我家旁边有一栋老建筑。她抬起头想了想,说这里曾经是一座“自然博物馆”。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和妈妈总是去那里。
她手里拿着一个便利店的小饭团,并没有吃。我说:你只是梦见了你的童年。如果睡前妈妈打来电话,我就会梦见家乡棚子里牵着小牛的老黄牛的眼神。
沉娇笑了,笑容短暂地驱散了她脸上的青色阴影。谁还怀念那个地方。到处都是骷髅和畸形标本,还有某种古尸陈列馆。阴影从几个方向打在墙上,就像走在恐怖电影里一样。就连餐桌上注定要上桌的小黄鱼,也要泡在福尔马林里。即使回到家,鼻子里还残留着那股腐臭味,小时候想起来就想吐。因为我没吃好,所以被妈妈打、骂。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小黄鱼做成标本?我戳了戳午餐盒里昨晚剩下的熏鱼。熟食店的流水线产品,棕色的表面保留着塑料般的光泽。
不仅有小黄鱼,还有螃蟹、蛏子、扇贝。这就像一个没有活体动物的海鲜市场。她急切地画出记忆中的画面。
我故意关上了盖子。
沉娇说起人类展区的三大人类裸体雕像。每次,妈妈都会急忙捂住她的眼睛,生怕她模仿。你为什么不吃?她问我。然后他恍然大悟,说道,对不起,下次我请你吃饭。
我问她,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还经常去呢?
她笑了,因为我母亲最好的朋友在图书馆工作。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我们在愚园站下了地铁。下着毛毛细雨。我们沿着河南南路向北走,经过了贴近地面的延安高架。这时,沉娇指着我那栋水泥色的建筑。嗯,那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古老的城墙似乎被某种阴森的气息侵蚀了,表面只剩下西式浮雕和山花的模糊影子,就像一座洞穴般的山峰,包围着中间狭窄漆黑的入口。过来看看吗?沉娇问道,就像一个孩子第一次带朋友来家里玩一样。我心里莫名的抗拒靠近那个地方,就转移话题说,走吧,别让阿姨久等了。
我没有太多机会走过这个地区。我只是去仁济医院西院区就诊时路过这里几次。当我看到用水泥封住的巷子口、墙上的霉点、红板挡住的老虎窗时,我以为这是一个待拆的废弃小区。没想到,跟着她在荒无人烟的路上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两三家开着的商店。有一家绿色门的店铺,卖猪肉,门口的木桌上摆着水芹和茄子,闪闪发亮。另一块红色招牌上写着:这家店出售手机卡号、国际长途卡、地图、饮料、铅笔。两间店铺之间有一个巷口,骑楼上依稀可见“华里”二字,但另一个字则完全被空调挡住,再也看不清了。
当沈娇带我进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片雨林。很难说这种荒唐的感觉从何而来。也许是邻近房屋透出的那缕细细的天光,让一切日常事物进入了一种陌生的境界。晾衣杆变成了缠绕在一起的树枝,裸露在外。电线变成了卷曲的藤蔓,成堆的废纸箱变成了一块块岩石……鸟鸣声还是鸟鸣声。其中一扇门旁悬挂着四个竹制鸟笼,三个小影子在里面跳舞。沉娇站在后面门口收伞,雨滴滴在灰色的地面上:
当你进来时,你的胸部是否感到悲伤?
我不明白她的意思。她继续说道:
因为我有时也有这样的感觉。就像在水中一样。尽管我很努力,但我还是无法呼吸。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可能是因为地板矮了。
她抬头看了一眼天花板,笑了笑,确实如此。
沉娇的家在二楼。她打开老式的防盗铁门,把头探了进去,叫了几声“妈妈”,却没有人应答。过了一会儿,她扶着一个女人从里屋出来,在她耳边说道:
妈妈,这是我的同事。我上次跟你说过要请她吃饭。
然后她对我说:对不起,她腿脚不好。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这个女人的外表并不像沉娇的母亲那样暴露年龄,反而更像是奶奶或者奶奶。
沉娇从旁边拉了张扶手椅,上面铺着泡沫攀爬垫,将她放在上面。然后她让我们自己说话,然后转向厨房。打完招呼后,我和老人无话可说,只是观察着周围的情况。靠墙的木柜子、印有玩偶图案的饼干罐、窗户上挂的土布都透着蓝色的图案光芒。桌上的木钟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咔哒”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她突然说道:
你来这里的时候有经过自然历史博物馆吗?她带你去玩了吗?
还没有。
必须去。小时候,我很喜欢大厅里的恐龙化石。它的名字叫合川马门溪龙。比三个人叠起来还要高,而且威力非常大。参观完大厅,我就去看了里面的动物标本。看完布告栏上的字我就走不动了。回家了还得给我炫耀啊。她从小就对这些知识很敏感,并且比任何人都记得清楚。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她又讲了一会儿往事,忽然想起来,她还收藏着娇娇小时候雕刻的恐龙木雕,藏在柜子底下。她再三催促我拿,我就跟着她走到柜子前面,打开了红木贴面的柜门。
我看见了,假装很高兴。那是一件非常栩栩如生的木雕。没想到是娇娇小时候做的。
吃饭的时候,老爷子又提起了这件事。沉娇一时想不起来,道,哪里会有这种东西?
她妈妈骂她:“你把小时候的事都忘记了。”如果没有妈妈,你会忘记这个家吗?
沉娇没有说话。
我已经和那个男人去了另一个城市了。
沉娇低头道:“妈,你别说话了。”
我把打烂的黄鱼片夹在中间,尝起来就像软软的软糖。我想知道用福尔马林浸泡过的鱼是否会有同样的质地。
临走时,他们站在门口为我送行。我转过头,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我只说了:
阿姨,自然历史博物馆早就关门了,新博物馆已经开馆了。
她笑着说,下次我们一起去娇娇玩吧!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卢杰作品
摄影师自述:
这组作品源于我在2014年至2015年间完成的一个名为“引爆点”的艺术项目。
在这个艺术项目中,我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老馆)的关闭和搬迁为背景。一个艺术家团队介入了老博物馆的整个搬迁过程。经过早期的摄影和后来的整理和整理,我用图片、视频、摄影书籍、网站和众多的展览来呈现项目的成果。
这些中大幅面胶片摄影机拍摄的内容是为了展现影片中的意境,也是为了表达我在即将关闭的老博物馆空间里的感受。
我背着笨重的大画幅相机,在因搬迁而显得有些破败的老博物馆展厅里拍照。场内浓浓的福尔马林气味和展厅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陈设,似乎让我暂时脱离了现实。回到过去。拍摄过程中,我儿时的记忆和过去对老酒店的印象不断被唤醒……
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去参观古生物馆。大厅顶部的光线透过明亮的彩色玻璃倾泻而下。巨大的合川马门溪龙仿佛带着七彩光芒慢慢地向我走来,让我一时失神。字。
老博物馆昏暗、封闭,充满了优雅和宁静。无数生灵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孕育出来的生命力,似乎已经将整个会场与世俗隔绝,成为时空大海中的一座孤岛。
在那部电影中,我试图结合个人记忆,重新定位现实图像,向观众呈现一种看似真实的幻象,追求某种“尘埃空间中漂浮的幻影”。我希望通过影片来展现摄影师的个人身份、童年记忆和某些社会集体意识之间的纠葛、分离和困惑。同时,这也是我个人对整个老博物馆空间以及影片想要呈现的意境的感受。
就这个艺术项目的社会意义而言,我也想通过老馆的搬迁过程记录当时研究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研究精神,希望能够对上海的城市精神有更好的了解。尽最大努力去继承和发扬。
上海是我的家乡,老博物馆是很多上海人的童年记忆。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过去生活的痕迹几乎被粗鲁地抹去,突如其来的新地标、新建筑不断出现。每个城市的面貌越来越相似,独特的城市记忆和精神岌岌可危,过去的记忆没有依据可依。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博物馆:一个可以让你找到属于这座城市记忆的地方,一个可以让你暂时逃离现实世界的地方,一个可以让你聆听自己内心与自然回声的地方。
摄影师简介:
卢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摄影、影像、数字艺术。作品曾参加上海双年展、挪威奥斯陆双年展、三影堂摄影奖、平遥摄影大展。曾获IPA国际摄影奖艺术专业组银奖。追光180”国际电影影像艺术展等多项奖项。主持民办高校教育科研项目和上海市教委教学改革、重点课程等科研项目。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曾在巴黎国际艺术城进行艺术驻留,并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视频及相关媒体系担任短期访问学者。赫德福德郡大学。
关于文字作者:
云娜,出生于上海的作家,目前正在复旦大学攻读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小说可在《萌芽》 《特区文学》 《青春》 《文艺报》找到,儿童文学可在《延河》 《儿童时代》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