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6-10 19:53作者:小乐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规划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课程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程不仅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和教育功能,还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础性作用决定了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2011年版语文标准相比,新版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时代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未来学生成长描绘了清晰的形象,强调“集群”和“融合”的实施策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要注重培养正确价值观、本质品格和关键能力。
1、突出素养导向,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注重核心能力,体现课程性质,体现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核心能力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本质品质和关键能力,是课程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是学生在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的,并在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中表现出来。它们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核心素养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文化自信
要求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 语言使用
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形成个人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下进行有效的交际。
(3) 思维能力
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总结判断的能力。
(四)审美创造
具有感受美、发现美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雅的品味,有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学历要求主要变化如下:
第一学年(一年级至二年级)
1)更加注重书法写作
与2011年相比,2022年版对汉字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包括书法、笔顺、书写美观等要求。
大方向是:减少写作量,注重写作过程,注重写作基本功的培养。
这个难度等级实际上在2011年就已经提高了,2022年并没有调整。因此,国家在写作量上的方向是一致的,“减负”降低了数量要求。 “多认”就是要尽快读,“少写”就是以后写得又好又快。
2)对语文的要求从泛读提高到全书阅读。
对比2011年的版本,你会发现整个阅读计划都放到了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中,其中就包括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自己读过的书。第一阶段入学还要求孩子能够背诵50首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3)鼓励孩子从生活出发,写出道理,落实到,有话可说。我用心写。
2011年版本的“写作”、“口语交流”和“综合学习”在2022年版本中合并升级为“表达与交流”和“结合与探索”两个部分。学校和家庭是孩子的,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特别友好的环境和有可写的东西,离不开对世界的关注。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才能逐渐培养起写作的兴趣。
第二阶段教育(3至4年级)
1)书写用纸必须规范、正确、工整
三至四年级,对书写工整、字体美观的要求还进一步细化。
2)阅读的总体框架和要求是一致的,重点是朗读、默读、学会略读、加强背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二阶段的孩子读完整本书,初步了解主要内容,并主动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孩子们需要背诵50首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要在40万字以上。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收集书籍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3)打通汉语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与2011年课程改革相比,除了将“练习”和“口语交流”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外,还强调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鼓励孩子清晰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愿意与他人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观察世界并非正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每学年进行约16次课堂练习。
第三阶段教育(5至6年级)
1)具有较强的独立读写能力,书写流畅、工整。
学生可累计阅读约3000字,写作约2500字。
2)阅读能力大幅提升
新课标要求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够读懂整本书,抓住要点,从图文结合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尝试利用多种媒体阅读,并能背诵优秀诗歌、散文60首,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具有初步的组织策划能力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
新课标提到,学生要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自觉丰富自己的知识,珍惜自己独特的个人情感,积累作业材料,学会写读书笔记和常用实用论文。作业应有一定的速度,每学年课堂作业应完成16次左右。
学生可以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交活动,对策划的话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调查、访谈、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从汉语知识的记忆走向汉语的实际应用和综合探索。
2.优化学习任务,聚焦核心能力衔接
新版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突破是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提供更加结构化的学习任务,在目标上注重核心能力的落实和渗透,任务组相互衔接和支撑,总体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习过程和价值观形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在新增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主要学习内容以任务组的形式呈现。
一、主题及载体形式
它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版课程标准中明确,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选课文本的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应用、阐释、叙事的作品,优秀外国文化作品占30%-40%。
2. 内容组织和呈现
——以学习任务组的形式组织呈现,共6个学习任务组(任务组要求:情境、实用、综合)
3. 如何实施课程内容中提出的新变化:
泰勒说,学习体验既不是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师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环境中使他做出反应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经验的结构化是促进学生建构新认知的基础。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领域、全时空学习经验的积累和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更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促进学校课堂之间的广泛联系并以更广阔的视野解决问题,强调“做中学”,把“学习作为实践参与”作为基本的教育方法。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和时代进步带来的挑战和变化,更加关注如何在促进人类素养发展方面组织知识,更加关注将知识转化为本质。人的力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人改变了自己的身心组织和主观世界,把书本上的形式观念和经典变成了人与社会现实互动中的愿景、立场和方法,成为人们发现问题的理念、勇气和智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做事的知识和做人的原则,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能力。
3、注重质量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业质量标准》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家庭教育都具有指导作用。准确分析“学术质量标准”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学业评价标准”的概念是2022年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通过文本,我们可以梳理出“学业评价标准”的框架以及需要我们关注的3个要点!
总之,重点在于学生在情境和不同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识字与写作”方面,除了课堂上的识字外,孩子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特定的说话语境,帮助孩子辨别多音词、多义词的发音和意义;可见的路牌、包装袋、标语、广告等,帮助孩子学习阅读、积累新单词、扩大识字能力。
2、在“阅读与欣赏”方面,孩子读完一个故事、童话或者儿歌后,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内容,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训练孩子掌握故事的含义。使用关键短语和口头表达技巧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
3、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引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学生理解后,会让孩子朗读,要求他们读出声调、语调、节奏;开设古诗朗诵会、朗诵、课本戏剧表演等实践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和个人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4、在“整理与探究”方面,教师创设跨学科的学习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分类、分类的思维。例如:语文学科中的汉字、艺术学科中的建筑、数学学科中的几何图形,都具有对称之美。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发现“对称”的知识点在多个学科中是共有的。 “对称”的概念无处不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4、强化学习情境,注重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发展,以识字与写作、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语文学科需要立足中国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练习”和“口语”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写作和口语联系起来。孩子们必须能够用笔写字,用嘴说话。这说明对孩子的表达能力要求更高。
《新课标》还提到了“批判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组的概念,这意味着在阅读与表达阶段,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内容的表面,而是要具备更高水平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这就要求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更要关注“生活”这一语言大文献。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实践活动,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注重让孩子获得直接体验而不是“纸上谈兵”,能够理性认知、批判性思维、准确表达,以“汉语知识-汉语探索-汉语”的学科学习来学习汉语。 “实践”,发展语文课程将更加全面地发挥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促进德、智、体、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及劳动者和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