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6-11 04:17作者:小乐
受访者|蒋晓媛(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
采访者|胡敏琪(《中国科学报》资深记者)
快速概览
开放获取出版理念进入国内后,舆论几乎是压倒性的正面评价。试图用“开放获取”来实现“学术共享”,其实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
2016年,PLOS ONE发表文章23,819篇,每篇收费1,495美元,一年收取的“文章处理费”超过3560万美元。显然,这远远超出了我们对网络发表论文成本的想象和常识。
事实上,期刊和科研人员都非常清楚这些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声誉。真的有人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仔细阅读这些劣质的文献吗?不自由有什么意义呢?
2017年,中国作者共发表开放获取论文69,051篇。我们非常保守地估计,2017年中国作者对开放获取期刊贡献总额的下限约为7.6亿元人民币。
开放获取期刊商业模式带来的利润是以严重损害科学学术生态为代价的。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不具有商业属性,应保证论文质量,维护学术声誉。
近年来,开放获取期刊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就连传统神圣期刊《Nature》最近也宣布加入开放获取Plan S。
放眼全国,期刊界也在以极大的活力拥抱这一运动。
开放获取真的那么受欢迎吗?可以用来实现“学术共享”吗?开放获取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骗局?
基于多年来对国际期刊进行的实证研究,我将通过本文一一解答。
使用开放获取来实现“学术共享”?只是乌托邦的想象
“开放获取”作为一个技术术语首次出现于开放社会研究所于2002年2月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宣言》(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中。
后来又进一步细化确定为2003年6月的《贝塞斯达开放获取发表宣言》、同年10月的《柏林科学人文知识开放获取宣言》。
开放获取的支持者将其视为一场“出版革命”。因为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可以打破传统订阅期刊发表文章的“成本门槛”和“使用门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和个人可以免费在线阅读论文,节省大笔订阅费;
出版不受篇幅或长度的限制,作者享有更大的表达自由;
开放获取审稿效率高,可大大缩短发表周期;
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比在传统订阅期刊上发表更容易;
结果在网上免费共享,读者可以轻松获取,这可以大大增加其可见性和使用范围。
不可否认,当“开放获取”诞生时,一些科学家可能对此抱有良好的初衷。例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eLife首任主编Randy Schekman就曾在《卫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了传统订阅期刊的弊端。
他将《Nature》、《Science》和《Cell》等大型期刊称为“豪华杂志”,因为这些高影响力期刊为了维持自己的品牌,往往将稿件发表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类似于高端杂志采用的饥饿营销手法”。品牌设计师。” ,通过生产限量版产品来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这些杂志还涉及太多科学之外的东西——出版商的利益、研究者的荣誉、基金的申请等等,“扭曲了科学进程,鼓励研究人员进行华而不实的研究,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研究工作”。 ”。
谢克曼声称“豪华杂志的缺点可能会被任何人都可以免费阅读的开放杂志所弥补”,甚至表示他的研究团队今后将不再向三大期刊投稿。
有趣的是,后来的故事证明,谢克曼的“正义”言论只是为了炒作他担任主编的开放获取期刊《eLife》。
开放获取出版概念进入国内后,舆论几乎是压倒性的正面评价。然而,很多人只听其言,不观其行,听其不问其事。
试图用“开放获取”来实现“学术共享”,其实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
“259 美元可以让科学家们发表文章,直到去世!”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论文通常情况如何?
PLOS ONE 是开放获取期刊中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物。 2014年发表论文3万多篇,2016年下降至2.3万多篇。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作为一本周刊,Nature每年发表约200篇学术论文,PLOS ONE是这个数字的100多倍!
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惊人的数字,是因为开放获取期刊没有纸质出版物,而电子版可以不受长度限制。开放获取期刊的论文数量一般在千篇起,其中很多期刊的稿件接受率可高达80%左右。
最重要的是,尽管开放获取声称可以免费共享,但作者必须付费才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这笔费用称为“纸张处理费”。它只是将订阅者支付的费用转移给作者。
2016年,PLOS ONE发表文章23819篇,每篇收费1495美元,一年收取的“文章处理费”超过3560万美元。
显然,这远远超出了我们对网络发表论文成本的想象和常识。
事实上,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需要多少钱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根据《Nature》相关文章,只有少数出版机构愿意透露一点信息。
“开放获取”已经演化成一门完整的生意,甚至使用了各种赤裸裸的营销手段,令人瞠目结舌。
比如上面提到的eLife,就精明地采取了先免费后收费的策略,每篇论文收费2500美元。
最极端的案例来自PeerJ。
2012年,它向作者提供了三种会员收费标准:初级会员缴纳99美元,每年可以发表一篇论文;升级会员付费169美元,每年可发表两篇论文;研究会员支付259 美元,可以发表无限量的文章。如果一篇文章有多个作者,所有作者都需要购买会员才能享受套餐折扣。
对此,《科学》杂志曾用一个讽刺性的标题来报道此事:“259美元可以让科学家发表文章,直到死去”!
后来PeerJ的出版规则略有变化,单篇文章处理费为1095美元,而姊妹期刊PeerJ Computer Science则收取单篇文章895美元。
会员制度不变,取消“无限发表”规则。初级版、升级版和增强版的价格分别上涨至399美元、449美元和499美元,对应一年可以发表的论文数量。 2篇、5篇。
用商业逻辑代替学术逻辑
开放获取期刊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0种,再加上出版物几乎无限的扩张,他们贡献了大量免费阅读的论文。
然而,它所宣扬的理想却消失了。
首先,开放获取期刊并不能节省学术共享的总社会成本。
而且,随着这种业务模式的扩展,前端支付的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后端支付的成本。
其次,无限的长度通常意味着极其宽松的审查。
这也是近年来开放获取期刊中出现许多欺诈论文和伪造同行评审报道的根本原因。
每年有几千到几万篇论文。如果每篇论文平均需要2到3条审稿意见,编辑部根本无法承受严格的审稿压力。
于是,一些作者浑水摸鱼,捏造推荐审稿人的姓名、身份、邮箱地址,从而伪造审稿意见。
事实上,无论是期刊还是科研人员都非常清楚此类期刊的论文质量和学术声誉。真的有人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仔细阅读这些劣质的文献吗?不自由有什么意义呢?
第三,如果第二条属实,那么所谓的开放获取以实现学术共享和同行交流的目的就无法成立。
顶级神杂志从抗拒到拥抱
当“开放获取”第一次被提出时,传统出版巨头非常害怕,担心他们的经济机会会被这些期刊切断。因此,他们还专门邀请了专家进行咨询并提供应对方案。
然而,这些巨头很快就意识到,这场“危机”根本就是一个“机遇”。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真正掌握了这场商业博弈的核心筹码。
一半的开放获取期刊不收取出版费,那么哪些期刊收取出版费呢?
这取决于影响因子。
我们通过统计研究发现,凡是能够被SCI收录并每年参与JCR报告影响因子排名的开放获取期刊都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且,费用与影响因子值直接挂钩,简单来说就是“一分钱一个影响因子”。
因此,那些顶级期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然,这些顶级期刊很清楚,利用影响因子来变现是不够体面的。因此,他们很快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一方面,他们确保官方期刊的“纯正血统”不会受到低端开放获取论文的“纯正血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运行一个开放获取的子期刊。
2010年以来,Nature、Science、Cell、Lancet等相继设立多个开放获取子刊。
《自然》杂志创办的三本开放获取子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和《Scientific Data》2016年每篇文章的收费分别为5,200美元、1,760美元和1,675美元。
Cell 创办了Cell Reports,每篇文章收费5,000 美元。 《柳叶刀》还创办了《柳叶刀全球健康》,每篇文章收费也为5,000 美元。
2014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推出开放获取期刊《Science Advances》时,非常明确地解释了推出新期刊的原因:其《Science》和其他期刊并没有提供多余的出版渠道(该出版物率仅为6%),Science Advances 就能满足这个要求。
提交给《Science》及其姊妹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Science Signaling》的稿件在被拒绝后将自动转移到《Science Advances》,不再接受同行评审。该期刊还将接受其他新稿件。
这些“长袖善舞”的顶级杂志,利用主要期刊的光环效应“吸稿”,让好消息不传到外人手中。他们才是真正的赢家。
也有一些传统期刊走“混合期刊”——的道路,在保持传统投稿方式的同时,提供发表开放获取论文的选择。
它也成为了世界上发展非常快、非常流行的期刊出版模式,因为它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模式,可进可退。
老牌综合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于2004年正式转型为混合期刊,2017年的版面费为每篇1,450美元。
窃取中国科研经费
开放获取已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因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都需要发表科学论文。他们的出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选取了8种具有代表性的开放获取期刊作为统计分析对象。其中包括长期处于开放获取期刊领先地位的PLOS ONE、后来居上的Scientific Reports以及已被退市的《肿瘤生物学》(肿瘤生物学)。
从这八个期刊发表的文章总数中中国作者的比例就可以看出,一些开放获取期刊简直就是为中国作者量身定做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统计发现,仅2017年,前七名开放获取期刊就从中国作者那里获得了6000万美元(超过3.8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根据SCI数据库显示,2017年中国作者共发表开放获取论文69,051篇。我们非常保守地估计,2017年中国作者向开放获取期刊投稿的总成本下限约为7.6亿元人民币(大部分为7.6亿元人民币)。论文处理费不由作者自己支付,大量费用由科研经费报销)。
中国科学期刊不要涉这趟浑水
出版科学期刊长期以来一直是一项利润丰厚的业务,而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更是助长了这一趋势。
开放获取期刊商业模式带来的利润是以严重损害科学学术生态为代价的,因为这些利润大部分实际上来自于发表低端甚至垃圾论文。
开放获取论文发表的快速增加进一步降低和混乱了科学出版的学术标准。所以,我认为这种商业运动并不是真正可持续的。
近年来,PLOS ONE与Medicine、Oncotarget、Scientific Reports在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和医院中被誉为“四大水刊”。
近日,福建省科技厅下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号文中特别提到,要完善学术期刊预警机制,防止单位向预警名单和“黑名单”上的学术期刊投稿论文。来源。对列入“黑名单”、预警名单的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论文发表相关支出不纳入省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
一直以来,我经常遇到国内期刊从业者询问是否有必要过渡到开放获取。我的观点是开放获取是“臭狗屎”,你不能参与其中!
要知道国内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没有商业属性,所以要保证论文质量,维护学术声誉。
而且,没有影响因子作为筹码,我们就没有进入“开放获取”商业游戏的入场券!
参考:
《“开放存取运动”:科学出版乌托邦的背后———Nature实证研究之六》,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