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6-07 05:31作者:小乐
编者注:
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向世界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底蕴和内涵,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延伸。中新社《东西问》特别推出“北京韵律”系列,讲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先农坛、北京中轴线、大运河、首钢公园。您可以领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古都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和温暖。敬请期待。
中新网北京2月2日电问:中轴线上的“四分之三亩”如何讲述“农耕中国”的故事?
——独家专访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馆长薛健
中新社记者徐静杜艳
在北京中轴线的南端,有一座重要的祭祀建筑群,这就是先农坛。历经600多年的变迁,从昔日的祭坛到公园,再到公共场所、办公场所,再到北京古建筑博物馆,先农坛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历法、农业、礼仪等灿烂文化。等,其修复和保护过程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优秀范例。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馆长薛健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先农坛“一亩三分地”的故事,分析先农坛如何成为一种方式让中外人民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
视频加载中.
视频:【东西问】北京中轴线上的古代帝王土地“四分之三亩”如何耕种?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北京先农坛是什么时候建的?它在北京中轴线格局中占据什么位置?
薛健: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农业起源之神以及相应的神话。中国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考古学家最新发现的实物证据距今已有一万年左右。相传,古代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神农辨五谷,尝百草,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后人把他奉为农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立国的,神农氏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汉代以来,祭祖已纳入国家法规和制度,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显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供奉神农氏。它与明代北京城同时设计建造。据记载《明实录》,北京城的建设“仿旧南京制”。除了“紫禁城的宫殿、城门、规制,均与南京明故宫相同,而高度更加宏伟”之外,国家祭祀仪式建筑也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永乐皇帝修建北京,先农坛就是其中之一。
先农坛观景台。关欣摄
据《周礼·考工记》载:“匠人治国,面积九里方,边三门。国有九经九纬,画九道。左祖与正确的社会面对市场,市场面对义府。”其中,“坐祖”是在皇宫左前方设立祠堂,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即太庙; “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置的社稷坛,供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这是古代的礼仪思想。它体现了对祖先的重视和对土地的尊重。
当时,明永乐皇帝还在北京城南修建了祭祀天地的“天地坛”和祭祀山川的“山川坛”。两个祭坛分东、西。这座“山河坛”就是现在的先农坛。是皇帝祭祀“先农”、“五山”、“五镇”、“四海”、“四渡”、“风云雷雨”等诸神的地方。那时,皇室都会选择吉日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和犁耕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鼓励农耕、种桑的愿望。
明嘉靖年间,在“山河坛”南侧建有神地两坛,“山河坛”更名为“神坛”。明朝万历年间,为凸显先农坛的重要地位,将“神坛”更名为“先农坛”,沿用至今。
显农坛已经历600多年的沧桑。是中国古代层次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农神的场所。它与天坛排列在北京中轴线两侧,是北京对称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新社记者:先农滩为何有“四分之三亩地”?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薛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来重视农耕,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早在周代,就有祭祀祖先、耕种农耕的礼制。《礼记》 据记载,周天子有田千亩,诸侯百亩。为了显示农业的重要性,周天子每年农历三月都要举行象征性或仪式性的犁耕仪式。
设立先农坛,是为了鼓励农民。明清两代皇帝都曾来到先农坛祭祀祖先、耕种田地。皇帝所开垦的耕地称为皇帝耕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皇帝的耕地长11英尺,宽4英尺。犁地时,皇帝右手握犁,左手握鞭。两边分别是户部侍郎、顺天尹。随着音乐的奏响,皇帝三推犁三还,户部大臣播种。
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先农滩的靖西大米。易海飞摄
人们常说,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个“一亩三分地”就是皇帝亲自耕种的土地,面积是一亩三分地。耕田仪式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农坛祭祀农民的仪式和皇帝亲耕的仪式一直持续到清末。尤其是清朝雍正年间,农耕礼仪被推向极致,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制度。清代画家郎世宁创作的《雍正帝先农坛亲祭图》,记录了雍正皇帝率领王公大臣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的盛典,以及《画》中耕田的盛况。三分之一英亩”。
“一亩三分地”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也体现了古代帝王以农耕为主的治国理念。雍正皇帝是犁耕出席率最高的皇帝。他在位13年,有12年都来这里耕地。乾隆皇帝是历代皇帝中犁耕仪式次数最多的。他执政60年来,共视察耕地28次。农业。
2019年,先农滩恢复了“四分之三亩”的风貌,尝试种植水稻、谷子、小米、小麦、豆芽。除展览外,春耕、秋收等季节还举办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让公众增长对粮食的认识,体验种田的不易。如今,这片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一亩三分地”,是先农滩农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它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农耕文明。
中新社记者:北京古建博物馆为何选择先农坛作为馆址?如何继承和发展古建筑、历法、农业、礼仪等方面的灿烂文化遗产?
薛健:先农坛不仅讲述了中华农耕文明、中国古代民族礼仪制度、治国方略,还因其独特、高水平的古建筑建设而备受关注。
先农坛周围有周长三公里的坛墙。祭坛分内、外两层。外坛在内坛南门外有神坛和地坛,东门外建有青城宫。这些建筑基本保留了明初古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与故宫、明代修建的故宫有相似之处。太庙、天坛、十三陵等共同展现了明代皇家建筑之美。
先农坛圣藏。牛云刚摄
先农坛作为明清皇家寺庙建筑的重要遗存,其建筑结构多变、灵活。它有别于传统的“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布局。更像是根据帝王祭祀和农业耕作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布局。主要布局。由于建筑群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色彩绚丽,北京古建筑博物馆就选址于此,并于1991年对外开放。
与西方古建筑不同,中国古建筑有其独特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农坛的建筑群可以看出,这里的建筑大多采用抬梁形式,与西方的穹顶造型不同;这里的建筑材料多为木材,与西方的石材不同……北京古建筑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建筑专题博物馆,一方面要更好地保护重要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更好地保护重要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更好地向国家乃至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天宫藻井”为例。是现存明代沉箱中最精美的。圆井里有一个方井。藻井的四个角有四尊大力神雕像,似乎托起了整个藻井。圆景建筑现有5层,其中4层建有天宫阁。从下往上数,往上走,亭子数量减少,体积增大。一层有32个亭子,二层有16个亭子,三层有8个亭子,四层有方井楼。有多少个亭子?这一层建筑的每一侧只有一个亭子,总共有4个亭子。第五层是顶层,即井盖层。井盖层上有二十八个星座、一千四百多颗星星。整个藻井工艺极其精湛,至今看起来依然美观。
镇馆之宝是“天宫藻井”。张宇摄
如今,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和科普互动活动,传播和普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知识,并与法国、德国、西班牙、希腊等地的文化和博物馆机构进行交流,成为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平台。让中外人民了解中国古代绚丽多彩的传统。了解建筑及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
中新社记者:先农滩经历了怎样的保护过程?对我国文物保护有何启示?
薛健:先农坛的文物保护可以说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和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逐渐加深: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到现在的综合性保护,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保护,更是对文物保护的保护。系统地保护文物风貌和文物古迹。
作为曾经体现皇帝重视农业的祭祀场所,先农坛在民国后逐渐衰落。 1916年,先农坛辟为公园并向公众开放。 1936年,在原址东南角建公共体育场,后更名为先农坛体育场。 1949年,北京育才学校前身华北育才小学落户先农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农坛的古建筑一直吸引着各界人士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初,先农坛被北京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在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单士元、郑晓燮、马旭初等人的号召下,北京市政府于1988年批准成立北京古建筑博物馆筹备处。1991年,先农坛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博物馆的公众。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先农坛)。杜建坡摄
随着北京古建筑博物馆的成立,北京育才学校等机构逐渐退居古建筑区之外,政府逐年拨出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修缮。 2011年,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北京中轴线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先农坛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历史建筑群,已成为文物修复保护的重点。
近年来,先农坛等一批中轴线上的古刹寺院获得了“复兴”计划,古建筑修缮计划得到了社会和政府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农坛古建筑区恢复了历史面貌,祭祀亭庭院首次亮相,神仓建筑群得到修复,向观众展示了其与世隔绝后的真实面貌。超过200年。
屠宰阁的庭院。杜建坡摄
在我看来,先农坛实现了古建筑群的整体退却,既保护了文物本身,又完全恢复了古建筑的历史风貌。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则,部分缺失的附属部件被修复以供展示,而不是重建。同时,拆除了一些影响历史风貌的非文物建筑,恢复古建筑原有风貌,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先农坛,已从过去的寺庙转变为大众文化活动场所。它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激活了历史的生动表达。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一颗明珠,它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着持久的文化魅力。它是中国人民和国际友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 (超过)
受访者简介:
薛健是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馆长。曾任北京文化交流博物馆(北京智化寺管理处)、大中寺古钟博物馆馆长。组织完成了多处文物古建筑修缮工作,组织策划了多项展览和文化活动,策划举办了第九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并带领音乐团队在大英博物馆、英国皇家艺术博物馆等地演出。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两次。参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协助完成北京地区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大中寺古钟博物馆首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海内外播放明代永乐钟的新年福钟。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首次在“一亩三分地”上直播春耕秋收农耕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