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北大学生上了清华老师的一门课!

更新时间:2024-06-07 23:50作者:小乐

在这堂课中,你可以用画笔在墙上画画,在教学楼里搭建一个咖啡馆,并学习如何使用激光切割机或绘图工具。

你还可以获得“务实唯物”的创造性思维

这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开设的书院成长课程—— 《创新空间设计》。由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阳教授授课。是一次“目的导向、资源优先、所见即所得”的设计实践,以元裴学院宿舍楼为创新空间设计的改造对象。每个参与的学生既是空间创新的设计师,又是实际的使用者。

唐克阳教授

《创新空间设计》的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识字与判断、工具与资源、表达与交流、实践操作与验证。通过本课程,学生将熟悉1-2种技术工具,了解交叉学科特点,参观各领域著名工作室和特色空间,开阔人文视野,提高创新素养。

唐克阳《创新空间设计》班

上下滑动了解详细课程安排

第一阶段:读写能力和判断力

进行创新空间设计提纲和创新空间案例研究,从对元培宿舍楼的重新发现和研究,到借助草图明确问题、构思想法。跨学科:建筑教育学探索地点:元培宿舍楼建筑师工作室

第二阶段:工具和资源

学习基本工具概念,尝试使用小型增材减材加工工具,并进行主流绘图和建模软件学习,指导您掌握激光切割机技术。跨学科:人体工学机械工程探索地点:家具设计师工作室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

第三阶段:表达与沟通

学习平面和工业设计理论和案例,了解设计方案的2D“再现”和3D“再现”。跨学科: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探索地点:书籍设计师工作室产品设计师工作室

第四阶段:实际操作与验证

进行最终展览的策划和布置,对项目进行演示,并由校内外专家审阅图纸。跨学科:策展探索地点:元培宿舍楼

让芳村天地“活”起来

在这门课程中,元培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学生李新武开始关注元培学院地下室二楼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作为一个细心的人,她注意到很多同学都会在地下室的公共沙发上睡午觉。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她利用刚刚学会的设计软件想出了在这个空间放置几张平躺式按摩椅的方案,并在头顶上方设计了一个可手动伸缩的头套,以方便学生休息。保护隐私。除了空间的功能性之外,她还从美学角度考虑改造。左墙是雪天和夕阳下的白桦林,右墙是夏日的森林。不同的图片对应不同的心情。学生还可以带上自己的笔和便利贴,在上面写下自己的想法。李新武利用Adobe Illustrator创作了空间变换“渲染图”。李心武认为这门课程满足了她对空间设计课程的期望:

我学会了如何改造空间:如何基于一个简单的想法开发自己的作品,如何使用软件创建作品草图,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表达我的想法。 ——这门课程让我锻炼了很多。能力。

元培学院光华金融专业的郑天宇和其他几位学生合作。他们仔细观察了元培地下室,寻找可以改造的空间。最后,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条并不显眼,但平时有很多学生经过的走廊上。走廊空间不大,放置物品、设施等会造成阻碍和火灾隐患,但走廊内的灯光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是化平凡为神奇的好选择。于是,他们决定将这面墙重生为北大校园的“打卡”地图。博雅楼、未名湖、图书馆……他们拿起笔,轻轻勾勒出这些燕园地标,一面墙在电脑上变成了北大地图。未来实现后,不用插电就能“互动”。墙上预留了物理可变的元素,比如把手机APP变成物理版。学生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己的照片和最近的活动,将其与地图集成,并可以进一步更改。就这样,他们“打卡”了自己在盐源的时光,留下了盐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在普通的墙壁上,海报、标识和空间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重叠的。

这次作业主要考验我们对空间的合理利用。这个过程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缓解了压力。

郑天宇认为,小组作业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元培学院的组织以及这门课程的交叉性。 “我们组里有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可以快速熟悉建模软件、构建墙壁模型并计算尺寸。我们也有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负责研究如何更好地将燕园的风景展示在墙上。 “在这堂课上,学生们第一次亲自动手,撸起袖子去定位模板、粉刷墙壁、拼接模型、粘贴标牌,最终快速“创造”了几个全新的空间。自始至终,学生感受自己生活空间的“物质”,并学习如何让一个小空间变得充实和“生机”。

用奇特的方式粉刷墙壁:看似简单却令人上瘾的技术活动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唐克阳教授的悉心指导。李新武说:“唐老师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将想法融入到讲课过程中,一步步教我们如何从无到有‘构建’一个想法,如何将想法付诸实践。” “从太空中汲取灵感。我们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唐克阳引用的这句英文谚语给李新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通常只是想如何改造一个空间,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所居住的空间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改变了我们。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元培地下室的改造,郑天宇从一开始的胆怯变成了勇于尝试新事物。唐克阳在课堂上的一句话“人生无小事”让郑天宇印象深刻。 “我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务实的,但在这堂课上,唐老师教我们思考一些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甚至一张普通的桌子应该放在哪里,选择什么颜色,才能与环境相匹配。”这些其实都是知识,——老师教给我们的其实都是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

打破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障碍

在日益专业化、抽象化的大学教育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知行合一的人才,一直是唐克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今常见的情况是,校园里的大部分地方只是供学生学习的“自习室”。在精英统治的指导下,只有少数人的学科和校园的运作与其物理现实相关。即便如此,他们仍处于学习阶段。也对现实漠不关心。唐克阳的《创新空间设计》就是要打破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的隔阂,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这不仅仅是一门设计课程。

《创新空间设计》 以元培学院宿舍楼为改造对象,每位参与的学生既是改造空间的设计者,也是空间的实际使用者。本课程在真实空间中实施,为学生提供基本工具和实践条件。这是一门“开源”课程。除了地点和工具的限制是思维的起点之外,创新没有任何先决条件。同时,课程的标准是现实的,学生改造的空间要兼顾两者。可能性和创新。虽然时间很短,但每个人都会学会根据外部条件独立判断:自己的“项目”应该完成,实际完成到什么程度,比如你是否充分利用了,没有浪费掉公司提供的所有材料。课程。课程成果直接落实并成为宿舍楼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课程结果直接负责。这里没有笔试。最后,老师和全体学生共同投票选出最佳作品。这种写实的考试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研究对象和生活现象全面系统的把握和认识。

唐克阳教授强调了《创新空间设计》的开放务实态度。本课程的目的是将其实施到现实世界中。这是一个从概念到产品的全周期、全学科的课程,必须自己完成。 “这是真实的事情,不像考试里打勾、划叉,做完卷子就结束了。真实的事情可以很简单,但不能简单化。”在本课程中,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将持续进行。空间改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继续做,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学科”。

唐克阳正在指导学生用预制纸板模块搭建一个简单的咖啡厅

虽然这门课程是第一次开设,但唐克阳从课程设计到教材供应,各个方面都非常用心。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多名学生参与了课程教材的策划和采购。

我希望每节课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中心圆,自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设计结果没有附加的“意义”和形式主义的“事后总结”。从设计定位到条件资源的利用,从设计软件的操作、模型的搭建到真正“用”自己的创作,缺一不可。每门课程都会有单独的主题,但如果不考虑整个设计过程,就无法建立这些主题。

但在这样一个新的、开放的课堂上,要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由于本学期疫情的干扰以及课程创新点的“呼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作为这门课程的助教,菲菲不仅是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更是学生创意的“助推器”。

有一次,学生们到老师工作的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参观、实习。他们需要在实验室里“弹出”一个空间,但刚接触的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短时间内,里面根本没有办法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可执行的目标,所以学生们呆呆地站在那里,来回观看。这时,菲菲热情地指导着学生们。首先要做的是,“大家可以考虑在入口处放置一个导航牌或者图像展示牌。”她的提醒帮助学生们找到了如何让人们“走进去”。 “空间”的起点。

参观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

当被问及对最终成果的质量是否有任何顾虑时,唐克扬说:“因为我们不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以成果不是很好看也没关系,无论时间多短,不管目标有多小,它都是一张用纸板做的桌子,不能长时间使用,它也是一张真正的桌子,具有初步的实用性、成本、意义和形象。必须从各个方面考虑,不能忽视另一方。”模型的构建和每次讨论中观点的融合让学生对抽象设计概念有了“具体”的理解。这个过程中积累和启发的经验和务实精神更重要。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如何让初学者“入门”。只需一堂课,学生就可以建造一家像样的咖啡店。虽然还不够完美,但实际上已经“开启”了,达到了唐克阳的程度。理想的状态,“我们倡导的不仅仅是设计,而是一种设计思维”。

一班学生搭建的咖啡厅:事先没有“设计图”

走向更美丽的“一面”

本学期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当被问及北大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对未来类似课程的期望时,唐克阳说,“他们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一群学生了,但这个真正的任务不一样,跑100米和200米都有目标明确,但日常生活中的创新并不一定有明确的‘轨道’。”

学生们都在美丽优雅的校园里,面对书本和电脑,埋头在图书馆里,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接触现实和平凡的生活。作为一名北大的学生,我已经拥有了人人羡慕的聪明才智和抱负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我需要开辟更多任杜的“日常”联系。你必须有思想并有行动的能力。 “我认为学生需要闻一点‘泥土的味道’,才能超越‘空间=装饰’的理解。通过这个空间课程,我希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参与度。”倡议。”

对于新手来说,将大量物资运送到校园并最终将它们竖立在空间中并不容易。菲菲也希望唐老师以后能够继续这门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到理念与实践的交汇。生活空间的乐趣让“你身边”变得更加生动美好。对于这门课程,菲菲认为最重要的是唐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Get your hand dirty”这句座右铭。 —— 离开键盘并进行操作。唐克阳也表达了对这门课程的期待:

我觉得如果有一天北大能够有一点点“叮叮咚咚”的空间,让学生有某种活动和体现教育的可能性,校园就会真正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新的校园。类型的增长模式是有前途的。希望元培以后能继续开办这门课程,我们燕园越办越好。

在这堂课上,所有看似不可能的计划都可以得到表达,所有看似“疯狂”的想法都有机会浮现。元培学院独特的小班教学方式,让来自多个方向、多个领域的学生聚集在熟悉的空间,将灵感付诸实践。在这里,他们从最基本的“技法”、最常见的事物开始,直到能够自由地诠释自己对空间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在这里,他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个人简介

唐克阳,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知觉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他以跨学科的视角关注城市与空间,从事类型建筑与文化空间的创新实践以及视觉-心理-行为交互研究。现任建设部科委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等多个专业协会会员或主任。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唐克扬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中文硕士学位,随后又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博士学位。着有、翻译各类书籍近20部。《从废园到燕园》 《美术馆十讲》(主编)、《长安的烟火》(疯狂纽约、译)等,在阅读·新知·生活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等机构出版。曾担任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拥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

大学课程

2017年,元培学院开创了北京大学在中国住宿学院全人教育的探索。设立德、智、体、美、劳五个课程模块,开设40余门成长课程,建立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体系。一体化立体教育体系。学院将大学成长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生培养计划,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孵化了多个学生兴趣小组和活动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构建了个性协同机制。培养和学术发展。

来源:北京大学传媒中心、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文:钟润文、吴迈、孙焕波

编辑:连子轩

图片:受访者提供排版:杨英凯编辑:戴璐瑶

首位荣获2022年“屠呦呦奖”的华人及北大学者!

北大学生设计的婚礼蛋糕来了!

北京大学祝您上岸!

北京大学原创,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为您推荐

29岁博士获聘高校教授:每天16小时泡在实验室

(原标题:90后教授每天16小时泡在实验室)因为一个特殊的身份,今年29岁的胡剑突然收获大量关注。在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他被聘为华东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成为该校首位90后教授。年纪轻轻就当上教授,这位90后有何过人之处?对此

2024-06-07 23:49

石正丽研究员驳斥新冠病毒“武汉实验室泄漏论”赵立坚:她的质问铿锵有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 李京泽)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新冠病毒“武汉实验室泄漏论”予以驳斥。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她发出的质问铿锵有力。外交部发言人

2024-06-07 23:49

重磅!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任哥大首位女副校长(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周以真在 年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

哥伦比亚大学迎来该校有史以来首位华裔女副校长!该校校长博林格(Lee Bollinger)18日向全校师生宣布,任命在国际计算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女学者、现任哥大数据科学研究所及计算机系教授周以真(Jeannette M.Wing)为负责该校

2024-06-07 23:48

哥伦比亚大学常务副校长周以真:发展人工智能需构建可信系统的标准方法

中新网北京12月11日电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 ,但人工智能也带来了安全、隐私、公平等问题和挑战,如何能够实现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

2024-06-07 23:48

哥伦比亚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主任周以真:做AI不能追求短期回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AI已经从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进入决策智能,这意味着数据技术对决策影响的速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产业互联网中企业数据被无限丰富,高效化、智能化响应密集需求的决策类AI开始占据人工智能的“食物链”顶端。前微软全球研究院资深副

2024-06-07 23:47

5岁男孩车站走失,26年后当兵荣誉加冕而归,养母却让他千里找亲(五岁男孩深山走失)

前言: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流传着一个关于失踪与重逢的传奇故事。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火车站与家人走散,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26年后,当这个男孩成长为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而他背后那段不为人知的身世之谜,也随之浮出水面

2024-06-07 23:4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