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8-09 13:36作者:小乐
近日,英国留学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了2024年最新世界大学排名(以下简称“QS排名”)。 QS排名是全球最受认可的大学排名之一,每年发布时都会引发热议。
在今年发布的2024年排名中,中国大陆共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分别是北京大学排名第17位,清华大学排名第25位,浙江大学排名第44位,复旦大学排名第50位,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17位。 51.
在上海,同济大学排名第216位,华东师范大学排名第511位,上海大学排名第514位。
北京大学保持“领头羊”地位,浙江大学在QS排名中首次超越复旦大学,获得中国大陆大学“三等奖”。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著名大学在QS排名中的排名明显提升,形成“进攻”之势。
对比十年榜单,2012年至2015年,清北两所学校在QS排名中徘徊在四五十名左右。2021年至2024年,两所学校多次取得榜单前二十名的位置,从未进入过QS排行榜。降低。进入前三十名。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排名提升更为明显。
对比2014年和2024年QS排名,复旦大学从第88位提升至第50位,上海交通大学从第123位提升至第51位,浙江大学从第165位提升至第44位。
仅从QS排名来看,与美国的“常春藤盟校”和英国的G5相比,上述内地名校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谢秋怡绘图(以下图表均由谢秋怡绘制)
中国大陆著名大学世界排名的长期趋势,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融入世界、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见证。
2015年、2016年中国大陆名牌大学排名明显提升,这与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发布实施有关。
《方案》“一流”目标确立,要“引导和支持有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集聚优质资源,培育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并强调“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全过程”。和科学研究,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和联合科学研究。”
此后七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相继出台推动“双一流”大学创建和发展的后续政策。
这一时期,各大高校纷纷出台海外人才政策,包括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设立多个双学位和联合项目、改变教师考核方式、试行海外“tenure-track”晋升管理模式等。
尽管中国大陆著名大学的QS排名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2024年的QS排名较上年略有下降。这一变化值得注意,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上述大学已经“倒退”。大学排名的变化不仅与自身的成长有关,还受到评分方式的影响。
2024年QS排名中,“雇主声誉”的权重从10%提升至15%,并出现了三个新指标:——可持续性、就业成果和国际研究网络。
这使得今年的指标权重比去年更加注重高校的就业能力和国际化程度,而较少关注学术声誉和教学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大陆知名大学排名的波动。
从QS指标来看,北大和清华大学在学术研究和就业导向方面表现良好。浙江大学国际化程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次国内排名的提升可能受益于指标权重的变化。
复旦、交大的发展更加均衡。不过,今年新增的三项指标得分并不高。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上述内地著名大学在学术研究上有追赶的势头,但在就业成果、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QS排名享有盛誉,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世界大学排名。排名是构建出来的,不同的排名有各自的侧重点和特点。
例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排名)对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较低,更注重研究能力和教学资源配置,还包含独特的产业转型指标。 2023年THE排名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名第16位和第17位,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分别排名第51位和第52位,浙江大学排名第67位。
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排名)看重科研成果、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指标设计更注重精英表现——“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章折算数”和“各学科领域被引次数“最高学者”权重高达50%,在2022年ARWU排名中,清北和浙江分别位列第26位、第34位、第67位、第54位和第36位。
定量排名为世界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排名结果也需要理性看待。
各大排名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意味着各有其“不公平”之处。对一所大学做出全面、公正的判断是很困难的。例如,QS排名指标因关注英语国家、大型院校、综合性院校以及生命科学实力较强的学校而受到广泛诟病。 THE排名也受到质疑。英国大学往往排名更好。
对于中国大陆的大学来说,由于中文论文不计入评分,因此在国际声誉方面与欧美百年大学竞争更加困难。而且,学习中文比较困难,国际化水平也不像英语国家的大学那么容易。也有一些院校主攻文科,但由于发表率的原因,很难在这些综合排名中占据优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大学也有商业运作。数百万元的学费和数亿元的校友捐赠可以支撑一个资源密集型的培训体系。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大学每年的学费在数千元,其负责的学生数量往往是欧美名牌大学的三到五倍。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均高等教育资源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在参考大学排名的同时,也必须了解这些排名方式的局限性。不仅要为别人着想,更不要贬低自己。
从社会接受程度来看,纵观网上对QS2024排名的讨论,大家都在关注中国大学的成长以及排名变化对个人的意义。
比如,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两所“常春藤联盟”大学,招生难度极大,在社会上享有盛誉,但在QS排名中却没有进入前15名。也有一些大学因其科研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而跻身前10名。事实上,他们还提供“水专业”。
以就业市场为例,国际学生和潜在雇主更关心学校排名能否代表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从业者来说,大学相关专业排名、校友网络、就业资源等详细指标比“通用”综合排名更有意义。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考量受个人年度排名变化的影响较小,而社会对个人竞争力的评价最终取决于能力和贡献。靠母校排名占便宜,并不是长久之计。
--------
城市因聚集而诞生。
一个城市的公共政策、居住环境、风俗习惯是公民生活的基础。
纸城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