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走近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从两千多年前的“乘法口诀”说起

更新时间:2024-08-09 13:50作者:小乐

新华社记者于培张戈张玉杰何文袁惠晶

两千多年前的“乘法口诀”是如何陆续被发现并破译的? 《里野秦简》为何被称为“我国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解读秦代的“百科全书”?入住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博物馆。除了满屋黄金之外,还有哪些珍贵的文字印记?甘肃偶然发现的《宣泉汉简》,勾勒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故事……

20世纪以来的数百年里,我国出土竹简的新资料不断问世,新的研究不断推进。一些突破性的发现极大地补充了传世经典的不足,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战国、秦汉、魏晋的历史。外观和发展背景。以湖南、湖北、甘肃、江西为代表的“竹简大省”完善保护研究方法,探索新颖的展示方式,推动竹简文化“化冷为热”,让公众更近距离地了解竹简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月6日,工作人员在荆门博物馆新馆楚简陈列馆演示互动设备的使用。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胡静文摄

考古发现的“百科全书”

2023年盛夏,在楚国古都济南城遗址以东约1公里处的东周墓地,战国中期楚墓——秦家嘴M1093中出土了大量竹简。湖北荆州。文字最多的坟墓。

竹简出土后,考古工作人员立即妥善提取,运至“国家文物局出土木漆器保护重点科研基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室内提取,保护和分选研究。 “这批竹简的保存情况不太好,基本处于浸水竹简纤维饱和点的临界状态,而且还受到土壤等出土器物的挤压。破损严重变形,大大增加了竹简剥离的难度。”荆州文化保护中心竹简修复师何巧云回忆道。

她所说的“揭露”,是探索这些简牍的价值和内涵的第一步。最终,在考古人员和文物保护人员的配合下,这3900多张简牍按照原来竹简从上到下的堆叠顺序被一一发掘出来。十篇分组初步扫描,三万多字显露出来!紧接着,研究人员在电脑屏幕上仔细识别了纸条的内容。其中一张残破的竹简上竟然有清晰可辨的“数字”——“……二、五、七、三十、五、四、七、二十。”八、三、七、二十、一……”这就是距今2300多年的“乘法口诀表”!这张竹简,编号为1645,经专家暂定命名为《九九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开通清洁、保护、研究、展示的“绿色通道”。

《秦家嘴战国楚竹简《九九术》比已知最早的李野秦简《九九表》还要早一个多世纪,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物理乘法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楚代就已经使用了,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秦家嘴墓地考古项目主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杨开勇说。荆州博物馆.

秦家嘴战国楚简《九九术》(左)与李野秦简《九九表》(右)对比。荆州博物馆供图

先秦秦汉时期,乘法口诀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人力、物力、资产等的计算。乘法公式的例子在《荀子》 《管子》等经典中都有记载。

初步研究表明,荆州秦家嘴墓地M1093出土的战国楚简涵盖了先秦“术”、“语”、哲学、数学、医学、畜牧、文学、日籍等多个领域。古籍《百科全书》为研究先秦历史、文化、思想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在考古研究、典籍收藏、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考古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2023年“中国考古”项目,入围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荣获“六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湖北考古新发现》

时间回到2002年6月,酉水河畔,八面山麓,坐落着里耶古城。考古人员在里耶古城遗址的一口古井中发现了一张有文字的竹简。 “古井文字的发现具有非凡的意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回忆,当时正是日野的雨季,雨一直下个不停。抢救井中竹简,最关键的就是时间。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局张春龙、考古专家龙敬莎等人迅速制定抢救发掘方案。井下,龙京砂等工人争分夺秒,丝毫不敢懈怠。

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水不断渗入地下,井壁上出现了裂缝。发掘工作仍在深入进行中。古井一旦垮塌,后果不堪设想。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既焦急又期待。终于,当龙惊煞再次小心翼翼地剥去一层泥土时,他的指尖触到了一些规则的木片。慢慢剥掉木片上包裹的泥土,他又看到了木片上的字。

2024年4月8日,在里野秦简博物馆,龙晶沙盯着2004年秦简出土现场的照片。新华社记者翟翔摄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一天之内就有300多张单条被运到了地面。简上清晰地写着秦朝的年代,“乾陵”地名也频繁出现在简上。似乎在向人们证明里野古城——这座神秘的城市就是秦代的黔灵县城。一时间,考古队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重大发现深深震撼了……

此后,里野共出土秦简约3.6万件,其中大部分出土于一号井,是此前出土秦简总数的十倍。时间范围从秦统一六国之前到秦灭亡之前。其完整的年表和详细的信息是罕见的。

这批不起眼的木片,却成为后人了解秦人实际生活的资料宝库。其中之一,《九九表》,成为先秦时期乘法口诀的证据。 “二半合一”的文字记载证明当时十进制算术已经有了,并且在楚简《九九术》的基础上有创新发展。

“形如漆皮,软烂如面条”是海昏简给考古队员的第一印象。 2015年11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藏棺中出土竹简5200余件、木简170余件。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组长、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介绍,海昏侯墓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泥墓。东晋时期,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坟墓倒塌了,整个棺材都被水淹没了。由于受光照、温度和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简牍的保存条件极差,文物保护工作至今仍在继续。

“为了尽早掌握简牍的内容并向社会公布,我们联合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基于红外对简牍的文字信息进行了初步整理和解读。在清理纸条期间扫描照片以用于文化保护目的。”杨军告诉记者,海魂简是目前国内单体墓葬和考古中出土最多的一批汉简。它们所蕴含的丰富的西汉历史信息,像墓葬中的宝藏一样再次让世人惊叹。

迄今为止,甘肃省已出土竹简6万余件。其中,最特殊的考古发现不仅出土了两万多张汉简,还揭示了汉代古丝绸之路上一处确切的官方邮政接待设施。

1987年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何双全经过多次考古调查,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戈壁滩上捡到了一处完整的油封卡条。他擦掉泥土,清晰地看到“悬泉置亭”六个工整隶书。汉代悬泉遗址就是这样发现的。

1990年至1992年间,对悬泉置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墓碑埋藏在遗址的各个区域。这些简牍与沙、土、柴火混合,墨字隐约显露,与古人生活遗物一起出土。遗址西部灰色区域是出土竹简最多的区域,共有木简7000多张。

“我们打开那扇紧闭了两千多年的大门,看到毫无生气的建筑、倒塌的房屋、倒塌的墙壁、破碎的门、破碎的窗户、纸片……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破败。” ,是什么样的单位?人们在这里过着怎样的生活?”何双全挖得越深,他对这条丝绸之路的过去就越好奇。

何双全介绍,经过后来整理,《宣泉汉简》不仅是对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记录,也是对汉代与三十年代交往的研究。 -张骞下西域后的西域六国,以及丝绸之路道路开辟、运营、管理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这是现藏甘肃简博物馆的汉代挂泉龙凤图木简。新华社记者多蕾摄

《跨时空通讯》古籍

什么是“溜溜”?在中国古代纸张广泛使用之前,竹简是主要的书写载体。据考古发现,竹简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乃至魏晋时期。一般继承于甲骨文、金文,后来继承于纸本、刻文,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简籍文献大致可分为文献和典籍两类。就当时的写作意图和流通情况而言,前者是在特定范围或路径内转移到阅览室,时效性有限;后者追求的是“跨越时空的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文献如果流传到后世,就会失去直接性和实用性色彩,转化为历史资料和文化资源,从而转化为经典。”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剑波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陈伟表示,出土的战国竹简国、秦汉、魏晋时期是记载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献。应当像思想文化经典一样对待。收录于当今古籍中。

一般来说,比较长和薄的竹薄片称为“剑”,比较宽和厚的竹板称为“拖鞋”。由于材料易得,又易于制作和书写,可以用绳子编成卷册,以承载长篇文献。还可以通过刻牙、切符、封印等方式增加防伪、保密等功能。因此,在纸张普及之前,竹简是主要的书写载体。

“只有殷祖才有书典。”由于“书”字形似竹简,多数学者认为商代就已使用竹简。《诗经·出车》 赞扬远征将士,“不惜归来,畏惧这简单的书吗?”;《左传》 项公记崔杼叛乱二十五年,“南氏氏闻大史而死,执简书”。可以看出,它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竹简使用的可靠记录。

这是荆门博物馆新馆仓库内存放的楚简原件,摄于3月6日。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胡景文摄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实物是战国中后期的楚简。随后,大量秦、汉、魏、晋简简相继出土。西汉时期的纸已多次被发现。居延、敦煌、放马滩等地出土的还含有文字或地图,明显是用于书写的。有专家推测,在东晋末年纸张成为官方书写载体之前,竹简仍被广泛使用。

“简”与“牍”也有鲜明的特点和功能区别。我国南方盛产竹子,所以目前发现的竹简多为竹简,而西北气候干燥,竹子较少,多为木简。双行简略比单行简略宽,一般在2厘米左右,是单行简的两倍宽。由于每张竹简都有两行文字,故称“两行”竹简。可以一起编译,也可以单独使用。条条比“两线”条条宽,有的可达6厘米,长度大多与普通条条相同。它们多为木头制成,用于书写书信、订立合同,或抄写医方、历法等。墓葬中发现的简条大多用于记录随葬品目录。

甘肃简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肖从利说,为了更好地防止漏水,写好的简必须打结,用泥土密封。特别是公文写完后,为了防止在传递过程中被人打开阅读,要在公文上盖上一块叫做“查验”的木板,然后将查验和公文绑在一起。用绳子。将封泥放在印章上,然后在封泥上盖上主管官员的印章进行封检的过程,也是成语“闭嘴”的由来。此外,先将竹简古书卷起来。要阅读一本书,您需要打开该卷。这就是所谓的“开书有益”。

甲骨文中的“书”字,就像一串串相连的竹简。为了在编织时固定竹简,在竹简的侧面刻有三角形的缺口。根据竹简的长度,有二道编织、三道编织,甚至四道以上编织。由于孔子喜欢读《易》这本书,他多次把连接竹简的编织绳弄断。后人用“微遍三杰”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奋读书、勤奋读书。

时至今日,一些书籍的书写格式和书写方法仍然继承着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许多由简牍形成的成语、典故也流传至今。例如“卷”、“部”、“编”、“连简”、“魏卞三绝”等都与简的形式有关; “定稿”、“历史”、“简牍太多,写不完”等都与简牍的制作、材质有关; “删”、“刀笔官”等与简时代的文具、书架有关;“合同”、“持守”、“印章”等与简时代的文献体系有关。时代。

这是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火遗址出土的竹简。现藏于甘肃简博物馆(资料图)。新华社

“碎片篇章”“碎片文字”中的中国智慧

战国、秦汉时期,正处于我国历史演变的重要关口。 “一统天下”的商周,经历了春秋战争和战国兼并,走向实行郡县制的秦汉统一帝国和县。私人学术蓬勃发展,著作大量涌现。当时所制定的法规、制度、经学文化,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竹简作为这一历史过程的原始记录和直接遗存,作为远古文献,具有无可比拟的特殊价值。

据调查,湖北出土战国时期楚简、秦汉至六朝共82批25000余条,估计超过50万字。其中,湖北发现的宝山楚简、郭店楚简、水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都是震惊国内外学术界的重大发现。郭店楚简等文化经典、张家山汉简《算数书》等科技文献、水浒地秦简等法律文献,都是我省出土的稀有且独一无二的复制品。它的形成、演变和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海昏侯墓出土的5200余竹简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儒家经典及其教义,其中包括一些失传或较早的版本,对于研究儒家及其经典的传播和演变非常有用。学术价值高。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汉表示,古文献有1200多篇(《诗经》),是当今所见文字数量最多的。另一个例子是《诗经》。共有500多篇,其中有《至道》题名和一些现行版本中没有的简短文字。还有100多件《论语》,是考古学发现的最早的《春秋经》实物,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聪明浪漫的楚人热爱音乐。几十年来,楚地考古发现发现了大量的钟、鼓、箜篌、箜篌等乐器,以及描绘音乐、舞蹈场景的装饰图案,但没有发现乐谱。 2021年,考古人员在荆州王家嘴楚墓中发现了3200多份战国简。其中含有音乐符号的160简暂定名为《春秋》。文字主要由天干和一些简洁的符号组成,推测是一系列丰富的韵律。他们的发掘使后人有可能“聆听”2000多年前的音乐。

这是荆门市博物馆郭电楚简陈列馆内的场景(3月6日摄)。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胡静文摄

陈巍指出,过去,由于出土文献数量不足,且多为碎片化,竹简在学术研究中的意义一般只是证明和补充历史,处于辅助和补充的地位。现在由于资料的积累,特别是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绥胡地秦简、里野秦简、张家山汉简、胡家草场汉简等资料,经过妥善整理和相互考察,学校、简牍已成为边防制度、文献制度、法制等研究领域的主要历史依据,甚至是唯一的资料来源。

在“简牍大省”湖南,考古发掘已出土简牍20余批、20万多简,占全国出土简牍总数的三分之二。 《里野秦简》揭示了秦代草根社会的真实面貌;马王堆汉简、走马楼西汉简、五一坊东汉简等记载了汉代的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走马楼三国吴简展现了三国时期长沙的生活图景。同时,这些秦汉竹简风格丰富,字迹优美,神韵生动。它们是研究汉字演变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整理简条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杨先云表示,传世文献主要记录中央政府、王公将相的故事,很少看到城市普通百姓的生活,当时的县、村。关于“小人物”的记载往往只有寥寥数语,只能在史籍的零星介绍中见到。然而湖南出土的简牍却记载了大量普通“小人物”的信息,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杨先云举了个例子:《里野秦简》中有12份秦代的讨债文书,记载了12名将士因罪罚欠官府钱财,却因家里贫困而无力偿还的故事。由于秦朝的驻外政策,这些士兵就驻扎在黔灵县服役。他们所在的政府向黔灵县发出追债文件,要求黔灵县官员继续依法向士兵追讨债务。

《沅陵胡西山汉简《乐谱》记载,汉初沅陵侯国有1612户、6481人,其中未成年人924人。诸侯国一年共征收526483元,即成人的人头税。 “湖南出土的竹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详细地记录了‘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以小见大,以局部看全国。比较当时的法律、经济、思想史,填补了古代流传文献记载的空白。”杨纤云说道。

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有哪些感人的故事?考古学家发现的竹简,让这些在中国汉代档案文献中明确记载的“通讯密码”得以再现。 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敦煌市发现了西汉敦煌县设立的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大量汉简,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邮政、交通等方面。汉代时期等。它从各个方面真实地记录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使节之间的经贸往来,弥足珍贵。 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时,相关简要文字补充了申报材料。

悬泉汉简中,有一卷被学者命名为《计簿》的汉简,极为珍贵。本纲目由七纲组成,共293字。记载了公元前39年康居王等使节前来向西汉赠送骆驼时,朝廷遭遇不公后接受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简牍中记载的汉代与西域往来交往的细节,未经历史学家编辑,是最真实的内容。在延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篇章的新时代,是甘肃简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这是阐释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一步。”

海昏侯墓出土的170多块木碑中,编有一本珍贵的《灭国诏书》,记载了刘贺死后灭海昏国的全过程。这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第一件西汉实物圣旨。

“木简中的信息显示,海昏国被驱逐之前,曾召开过一次由2000斤以上高级官员出席的大臣会议进行讨论。不仅大臣们讨论,数百名大臣也列出了此事。官员。”据编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波表示,汉代,郡国并存,诸侯国众多。他们都是当时的社会单位,值得研究。

中国简牍《康居王使者册》。新华社发(甘肃纸条博物馆供图)

精诚合作,提升竹简与文物“生命”

随着研究资料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对已知史料的整理和整理刻不容缓。连日来,记者走访各地研究机构了解到,一批简牍工作者现在正在自觉、主动地从事简牍的研究和编撰工作,致力于推动与收藏单位的合作,促进大批量滑移材料的合作研究。

以武汉大学竹帛馆藏中心为例,中国馆藏《康居王使者册》始创于2006年,2014年入选CSSCI来源馆藏。学术网站“武汉大学竹简网”已发表论文4000余篇。开发了“中国古代竹帛文献字形词典数据库”,录入战国秦汉简单字形、词典数据共16万条,并向国内外开放。同行使用。长期以来,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东亚系等单位合作,连续举办了11届“中国竹丝研究国际论坛”学术会议。

在武汉大学竹丝研究中心,资料室里堆满了各种竹简相关的中外期刊文献,《简帛》、《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等重要文献按顺序排列。记者了解到,湖北出土的早期竹简大部分已被整理出版。重新整理出版的内容中,单张的图像、解释、注释的质量得到了显着提高,成为更加准确、可靠、易用的版本。还有多种重要竹简文献已列入计划或获得资助,将在近年编撰出版,包括即将出版的第《秦简牍合集》卷、第《湖北出土楚简五种》卷(多卷)和第010-010-卷。 30000(多卷)。书)。

今年年初,武汉大学公布了第1卷《睡虎地西汉简牍》的研究成果。陈薇用三个“一”概括了《胡家草场西汉简牍》 ——“一本长达十四年的汉朝‘日记’,一个名叫‘月人’的基层官员,以及一些被重新激活的历史记忆”的文化内涵。

高度凝练的解读背后,是团队攻关的反复努力。片段的正确串联和定位是最困难的。只有拼凑有效信息,才能促进文本恢复和解释。在《睡虎地西汉简牍》的接合工作中,陈薇带领相关成员组成了6人的“碎片接合”小组。研究团队成员通常会将研究结果写成小论文,发布到微信群中进行讨论,然后反复完善。最后“连词成章”。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修复后的简条进行记录。 (2017年3月16日新华社记者熊奇摄)

有时从竹简的下半部分开始拼写;有时从竹简的下半部分开始拼写。有时需要结合文字、字体、各栏高度等因素来判断竹简的对应关系;有时会读出或修改一个新字符,并提供一个新字符用于拼写。线索和视角……陈伟说,正确连接和定位碎片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多次尝试、反复思考。有时你很幸运,一天内可以找到几个小组。有时,我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也做不了。我们用“每一寸朴素,每一寸心”互相激励,孜孜追求,一点一滴前进。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里,每张简牍都放在一根又长又细的玻璃管里,墨书在光线的照射下蒙上了一层黄色的雾气。参观者沉浸在藏书丰富的展厅中。有的停下来,凑近简条,试图辨认和阅读文言墨字;有的与屏幕互动,连接不同地名的古今命运;有的被整个博物馆的书法之美所吸引,我举起手机拍照。

“第一次听到‘悬泉志’这个名字,是在看纪录片《质日》时。走进简博物馆,几乎可以说是让游客‘重走’了河西走廊,因为这里有曾经喝过的将领。”茫茫大海上,有远嫁边境的解忧公主,也有为开疆拓土、守边疆而奉献一生的无名小吏……”一位网名“沙耶卡江”的游客写道。这是参观博物馆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文本。

自2023年9月开馆以来,甘肃简牍博物馆因其深厚的汉族底蕴,成为兰州的“网红打卡点”。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穿着汉服来到这里,体验一种“旅行”的感觉。截至目前,甘肃简博物馆已接待参观人数超过30万人次。

针对馆藏秦汉至西晋的4万余份竹简,研究人员利用红外扫描、高清摄影、同步发布说明文字等手段,加快了出土文献的出版速度,促进了更广泛的考古发掘。竹简通过社交分享。窦研究。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除《质日》仍在发布中外,其他简、简的藏品均已向公众和学界发布。

此外,为扩大竹简的社会普及,从2020年开始,甘肃竹简博物馆与兰州大学文学院合作,开设80余个“江苏竹简读书班”,带领师生在大学里一起学习古籍,激发大学师生对“冷门秘籍”的热情。

在南昌汉代海昏国遗址博物馆的“金海昏”展厅里,展出的六块木碑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高级别的汉代官方文献原件。太后文书涉及贺礼、制金、秋请等内容,对研究西汉官方文书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牌位上的文字是标准的汉隶,美观、庄重、典雅。也是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参观者常常在展柜前驻足良久,仔细欣赏。

“刘贺夫妇为何选择同时上官上官太后?是不是说明,在他们心中,上官太后或许还给了他们支持他们的权力?”由于纪念馆中有很多遗漏的文字,解说员李家元在讲解这六块木碑时,总喜欢和游客展开一些合理的想象。例如,刘贺写信给汉宣帝,请求参加秋请。与此同时,他的妻子也写信给上官太后表达了同样的愿望。这说明刘贺极其渴望恢复自己的祭权,这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奏折中的“不知死前拜闻之”的话语,也透露出刘贺夫妇的谨慎。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近年来,长沙简博物馆携手湖南广播电视台打造系列节目《质日》,聚焦中国简文化精髓,讲述考古发现、纸条的形式与功能、思想内涵以及生动有趣的纸条故事。在此方案的基础上,长沙简牍博物馆深入探讨竹简与文物的内涵,举办《河西走廊》。馆长亲自授课,讲解精选藏品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古简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

“以前一提到博物馆,我就会想到青铜器、金银器。当我走进长沙简牍博物馆时,我发现简牍也是活生生的文物,充满着生命力。”为9岁女儿报名的长沙市民李灿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更多地了解了竹简的前世今生。感觉博物馆里修复得很好的竹简真的很珍贵!

这是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简陈列馆内的互动装置(3月6日摄)。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胡静文摄

这是荆门市博物馆展出的郭店楚简《悬泉汉简》(3月6日摄)。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胡静文摄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特别是古代汉字、古文的普及度倍增,竹简、帛书的研究也应运而生。有关竹简文化的公开讲座和热门文章也增多。在社会各个层面,简牍知识已经从书房走向大众,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简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经典”。它的出版,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研究郭店楚简的热潮。记者近日参观了荆门市博物馆文物仓库。 620余张郭店楚简,每四张装在特制袋子里,存放在储物柜里。此外,还从仓库中取出了《听见简牍》等少量原竹简,依次放置在展厅的文物展示柜中。

“技术是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桥梁。”荆门市博物馆藏品保管部部长吴瀚表示,郭店楚简时隔两千多年再次重见天日,堪称奇迹。将来还能再次使用吗?要长久持续下去,这需要文物保护领域的工作者刻苦学习、刻苦探索。我们坚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文物保护将会有更坚实的基础,观众将会获得更好的精神文化体验,穿越两千多年的竹简将永久保存,历久常新。

来源:新华社

为您推荐

“叮叮当当”……这是谁啊,管着119把钥匙?

“钥匙搞忘了吗?”“锁在家里了下雨天又麻烦你费力过来”“麻烦什么呀,还好帮你备着呢”近日,民警屈斌又一次给村民开门来了云南省腾冲市滇滩镇联族社区的居民只要一听到警务包里“叮叮当当”的“专属声响”就知道民警屈斌来了屈斌是云南腾冲滇滩边境派出所

2024-08-09 13:51

回顾中国车市之2015年,汉兰达和十代思域的神车之战(15款汉兰达对比18款汉兰达)

我有个车迷群,一天聊到国产车的耐久性问题,然后记忆力不太好的群友说“十年的国产车很难见到的啦”——被数位中年群友狂喷,被动打开了群体回忆的老盒子。所有人都在怀念头还没秃,肚子还没大,开6个小时不用进服务区的青葱岁月。我们无情地指出,2015

2024-08-09 13:51

法媒:奥迪前CEO在“柴油门”欺诈案审判中认罪

参考消息网5月16日报道据法新社5月16日报道,奥迪公司前首席执行官(CEO)鲁珀特·施特德勒当天在其“柴油门”欺诈案审判中认罪,承认他在得知这一欺诈行为后听任装有排放作弊软件的车辆继续销售。报道称,施特德勒此举是一项认罪协议的一部分。根据

2024-08-09 13:50

房地产中介分析第一季第八集房地产这门生意?房地产中介新模式

根据戴德梁行报告,以销售额计,中国房地产开发商Top100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约39.1%增至2017年的56.8%倘若经济环境及政策无重大变动,预计集中度会提升,到2020年其市场份额将继续增长并达到62.8%至65.8%此外,还要

2024-08-09 13:49

九转大肠受害者?为你揭秘“上海第一主持人”曹可凡的双面人生

九转大肠受害者?揭秘“上海第一主持人”曹可凡的双面人生曹可凡,一个从主流娱乐圈走红的主持人,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崛起始于2015年,当时他和金星在《金星秀》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执。这场争执让他丧失了在《金星秀》的机会,也打开了他迎头

2024-08-09 13:49

火星上的“星门”:好奇号在崖壁上发现一扇门,究竟是什么?

前言自从1960年代起,人类就对远离地球的星际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9年,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这一壮举大大推进了人类对外星生物和星际旅行的研究。1976年,维京号成为了第一个成功着陆火星的探测器,维京号在火星表面传回的照片首次展示给世人

2024-08-09 13:4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