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8-09 20:54作者:小乐
郭华教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亮点,整理了我对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看法。
郭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
一个基本目标是体现核心素养定位,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理念,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能够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每一堂课、我们的每一项活动中。活动里面。
我们的课程标准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我们都知道课程标准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开展和考试评价的依据。当然,它也是课程实施和管理的最根本依据,也是其最重要的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功能使其具有可用性、易用性、有效性三个特点。
我们会做什么?如何使用?
我们的基本做法不仅要具有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要植根于我国自身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土壤并不断前行。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课程内容结构化,最终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再一个就是要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的学科学习。这也意味着,既然有分课,就不能止步于分课。自然要说分课程了。既要认识到按科目设置课程的合理性,又要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如何将识字付诸实践
我们采取以下具体做法。一是目标表达的素养转变。二是课程内容的结构。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实际上包含了跨学科的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身也是这次的一个亮点,包括我们以后大家都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时候,可能也是一个比较难的点,所以我就拿出来单独讲一下。另一件事是我们的学习质量是以思想为中心的。学术质量是一致的,从总体目标到学术目标,到内容板块的学术要求,到学术质量,到最终的评价建议,都是一致的育人导向。另外,我们在课程标准文本末尾的课程练习建议部分,与附件类似,可操作性非常强。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些亮点。我们所说的核心能力,是整个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它也是我们课程标准文本的灵魂,贯穿于课程标准文本的各个部分。共6章,全部包含核心能力。我们先看一下课程目标部分。我们说核心素养是有意识的转向。怎样才能有意识地转动呢?其实我们原来所有的教育教学都是为了培养人,并没有说不应该培养人。但我们在课程标准或教学中往往忘记了我们是要培养人,而只是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传授上。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核心能力需要把原来课程标准中分散的培育的东西浓缩、提炼成核心能力。
如何让核心能力成为我们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首先是通过课程目标来体现。
整理完本次讲座的重要内容,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教育是为了“育人”
“新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培养人。让人的道德修养落到实处。”核心能力的自觉转化,才能让核心能力真正落地。核心能力是围绕学生提出的。从学科核心能力到学生核心能力的转变,以学科为载体,体现学科的独特性,培养人的共性或解决违抗问题,通过学习核心技能转化成人发展。
“人”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实施中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想想我们的教学和课堂,正是因为我们“傲慢”,一味的灌输和解释,所谓的活动和表演都显得十分苍白。 “公开课比赛是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最后是老师说了算,所有内容都是老师设计的。”此次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程。只有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才会发生变化。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变化。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的最终目标。
其次,“如何培养人”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学习是一个新的变化和亮点。布鲁纳的“结构化课程”和“发现学习”为新课程标准的构建提供了背景。学期目标:体现核心能力的连续性和先进性,通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各课程的横向关联性和连通性让学生进入课程。
知识本身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包含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体系的构建,使人丰富、充实。未来,我们可以把学科知识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为我所用,让学生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他们可能更有兴趣去探索和学习。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在实践中的总结和改进。学生的学业评价大家都看到了,考试题目更加情境化、学科间融合。正如郭华教授所说:“未来可能会有跨学科的课程准备。”当然,还是应该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因为它是有用的、必要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这似乎为我们培养人提供了一条途径,也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方向。让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让学科综合化、综合化。我相信未来的学习将充满挑战,未来的教师也必须建立系统。
第三,我们应该培训谁? ——
“以德服人”
旧课程标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化与课程内容不变的矛盾,而新课程标准则是:内容要求(学什么)学术要求教学提示(如何学)内容和学生行为表现水平(激活)动态三维的)。从知识点到知识单元到学习单元,从“砖头”到“房子”再到“家”,也体现了人们的关怀。 “立德树人”是培养人的终极境界。这也是核心能力落实的标志。学术素质应体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时刻牢记这种教育的目的,从人的角度学习知识,传授知识。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将得到体现。
作为一名一线汉语教师,我不断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汉语,在教学中练习汉语、综合汉语。我让学生通过植树感受“生命的成长”,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会表达感情,通过观察学会写作,通过浇树传递爱,学会承担责任,关注生活。如果说这次尝试是我综合学习的浅层实践,那么新课标的解读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可以利用生物知识实现跨学科学习,我可以融入政治知识感受成长的价值。我应该从课程入手,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的核心能力得以落地。
在经典的阅读中,我要求学生阅读《红岩》。看完才知道这部红色经典有多好!我让学生看《故事里的中国》。从学生时代张桂梅老师扮演江姐,到华坪女中的创办,她用《红岩》的精神,克服困难,使学校发展壮大。从熟悉而伟大的现代榜样和通俗易懂的电视节目开始,学生们在走进这部经典之作中确实受益匪浅。那些性格和行为被书中人物所感染的人。
研究《活板》。这篇文言文的文章学起来似乎比其他文章枯燥得多。我让学生们弄清楚课文的意思后,我发起了“小发明家—— 《活板》宣传队进校园”活动。每个人都做好准备并分组挑选。单独讲座也是可能的,也可以是两场或三场的组合。让学生成为文明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播下发明创新的种子。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积极准备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课文的热情。学生们还拿出历史书进行补充学习和研究。学生们真正开始行动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