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5-03-17 08:59作者:佚名
大家好,关于塔斯马尼亚岛效应【塔斯马尼亚岛得名】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受疫情影响,他们不再出差,投资人和创业者面对面交流变得困难,有投资人抱怨在北京甚至找不到开会的地方。他们不得不选择线上办公,努力保持着之前的工作节奏,密集地同创业者交流。七位投资人对界面创投表示线上聊项目对工作产生消极影响,线上交流深度不够,会影响判断,项目推进、决策不会像过去一样快。
他们也不约而同提到信心,为了不可控的事而过度焦虑,打乱自己的节奏,得不偿失。这时期,他们花更多时间研究行业,去提高认知。在充满不确定时,需要寻求确定的发展方向,眼光要放得更长远。
对创业者,投资人给出统一建议:现金流是王道,要想方设法开源节流,生存下来才有未来。广积粮,能融资时要多融资。
疫情对看项目冲击比较大。线上沟通和面对面的沟通是很不同的。做早期投资最重要的是看人,没有见面,对人的判断会产生一定影响,产品体验与技术的现场感受会有一些障碍,项目推进、决策不会像过去一样快。
给创业者的建议:信心是现在最宝贵的东西。创业者要对中国长期发展有信心,疫情是短期波动;要关注现金流,对未来12月的现金流有详细的计划。
之前至少每两周出差一次,现在出不去了。现在每天一早起来先下楼测核酸,有时候甚至觉得如果今天早上没测,好像这一天就没有正式开始。很难想象测核酸会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挺不可思议的。
聊的项目数量和以前相比倒是没什么变化,总体保持着看项目的节奏,只是该见面聊的改线上了。面对面的交流被打断了影响很大,碰到比较复杂的项目,线上交流的深度还是不够,有时候会影响判断。
给创业者的建议:疫情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冲击,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关键,一定要时刻关注并管理好自己的现金流,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很宝贵,生存下来才会有未来更好的发展。
危与机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有些可能是疫情影响下直接带来的市场机会,有些是之前做起来比较难或者说没时间去部署完成的事情,反而因为疫情出现了时间窗口。
尽量减少焦虑。资本市场的冷或热,一直是周期性的波动,创业者不必过多关注,还是要聚焦在自己的初心和如何创造真正的价值。市场会回暖,如果为了不可控的事而过度焦虑,打乱自己的节奏,可能得不偿失。
每周聊的项目数量和之前持平,条件允许的话,同城的项目会尽量线下见面。如果线上聊到好项目,也会很快给TS,对我们的投资判断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最大的不便利是影响与项目方的交流,有些信息更适合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去获取。疫情期间,我们增加了行业研究的频率,在内部举行了分享会,在机构层面拉齐认知。在充满不确定时,我们更需要从底层寻求确定的发展动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仍然坚定的看好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机遇。
给创业者的建议:疫情影响下,投资机构对项目的要求更高,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快的具备盈利和造血能力。创业者要高度关注现金流状况,如果发现公司的现金流不足,要马上开源节流,及时调整业务计划和组织架构,多渠道融资。
过去几年,航旅纵横持续打败99%的用户,刚刚打开这个APP,距离上次飞行已经84天了。前几天拜访了一家公司,看到他们的团队在如常工作,有点感动。
以前聊项目都在线下,现在不得不线上聊,线上聊节奏快,但交流的深度不够。过去是在新项目/项目执行/投后/以及社交关系里面倾向于新项目,现在有时间可以做长效的研究,研究一些认知门槛高的行业,也和已投公司走得更近些。
给创业者的建议:疫情对创业公司都是考验,一定要有持续稳定现金流,融资的钱是用来度过危机的,现金为王!有相当一部分团队会避开这个时点开启融资,资金端的情绪也会相对低迷。有些方向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的在积极生长,比如一个极端是脱实入虚的WEB3.0相关的团队,另一个极端涉及到必选类消费/食品相关的团队。面对考验,不同公司的应对危机能力的差别,策略的反应速度、对组织文化的维持、对现金流管理的意识等等。好的团队才能帮助公司转危为机。
往年出差都在40次左右,今年有所减少了。聊项目的数量有一定程度下滑,在疫情封控区域的项目,无法推进。
最初,疫情影响的只是对工作方式有些影响,不能出差,影响沟通的效果,很多项目的推进与实地考察都受到影响,但并未有更深远的影响。在2022年却发生了实质变化,对宏观经济、行业、投资信心都产生了影响。今年给我最深刻体会是坚持价值投资,关注更长远的持续可发展机会。
给创业者的建议:不具备够硬的技术壁垒、不具备卓越的运营管理能力,不要轻言创业。
今年只出差了两三次,大多数项目都无法实地尽调,项目推进放缓了,只能花更多时间放在研究上。
原来一个月见十二到十五个左右的项目,现在一周只能聊八到十个项目,降低了30%。 北京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开会,深刻体会交通才是经济活动的生命线!
给创业者的建议:坚持现金流正向,无限聚焦利基市场,持续提高人才密度。
现在一周聊八九个项目,和之前持平,但沟通质量下降。之前一个月出差三四次,现在为0,少部分同城的项目可以见面聊,但时间明显缩短。不能现场去拜访项目方,无法从整体了解项目,进而导致无法推进项目。
疫情把硬科技行业、投资机构和里面的投资人变成一个个孤岛,如果持续下去从实业到金融行业都会迎来“塔斯马尼亚岛效应”,这才是最可怕的。(注:在人类学上,因为社会间交流被封闭,社会规模无法承载文明与技术的传承,造成的社会文明退化现象就叫做“塔斯马尼亚岛效应”)
给创业者的建议:哪怕刚融完资累觉不爱,也建议多见各类型的机构和投资人,了解资本市场没有坏处。广积粮,能融资时多融点!
图注:复活节岛
孤岛总是给人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那些与世隔绝的动植物奇怪到让你难以想象,而那些人类文明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会对“失落的文明”感兴趣,我们幻想那是世外桃源,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如果说孤岛的动植物可以用“独特”来形容的话,那么孤岛与世隔绝的文明只能用“原始”来形容。
坐落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曾经就有一个真正的“失落文明”,这里的人们(塔斯马尼亚土著)与世隔绝了8000年。
图注:红色部分为塔斯马尼亚岛
但是它们走了一条与外界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把外界越来越先进的文明称为“进化”的话,那么他们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退化”,现在的主流科学也都是用退化来形容他们。
大约在34000年前,最早的智人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旧石器时代技术来到这里,但是在最近的8000年里,他们放弃了几乎所有技术,回到原始社会。而当19世纪欧洲人到达这里时,发现他们过着比3万年前最原始社会还要原始2倍的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塔斯马尼亚的土著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的文明会倒退?
塔斯马尼亚土著如何到达这里?
塔斯马尼亚岛的面积还挺大的,差不多有两个台湾那么大,虽然,现在这里距离澳大利亚最近只有200公里(隔着一条巴斯海峡),但原始智人很难跨越。
然而,在最近一个冰河时期(大约4万年前)到来时,海平面开始下降,原始的智人也是一个喜欢冒险的物种,他们从澳大利亚跨过巴斯海峡来到塔斯马尼亚。
图注:塔斯马尼亚岛有点像苹果
有一些研究显示,塔斯马尼亚最早的移民是在34000年前到达这里的,当时的塔斯马尼亚比现在要宽阔得多,大约能有14万平方公里,而现在只有6万多平方公里。
由于连接澳大利亚,当时的塔斯马尼亚智人与澳大利亚会有往来。
然而到了大约16000年前,冰层开始消退,海平面逐渐上升了大约120米,到了8000年前,塔斯马尼亚岛土著开启了真正与世隔绝。
图注:塔斯马尼亚恶魔——袋獾
有多落后?
现在塔斯马尼亚岛经常被称为“世界的尽头”,是风景不错的旅游胜地,岛上住着50多万人,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正塔斯马尼亚土著,可以说这个民族已经消失了,最后一个纯正血统塔斯马尼亚人在1905年去世。
19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到处扩张,他们发现了这座岛屿,并带去了疾病和压迫,塔斯马尼亚土著无法承受住,它们被抓到集中营,大部分人死于饥饿。
不过,让欧洲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人真的太落后了。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塔斯马尼亚人和我们一样都是智人。
图注:塔斯马尼亚族群以4-5个家庭组成
但是塔斯马尼亚人已经几乎不穿衣服了,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是裹些兽皮涂点动物油脂了事,要知道他们是在冰河时期迁移过来的,那会它是有衣服的。
因为不用制作衣服,它们失去了“骨制品技术”,在欧洲人到来后,发现他们没有动物骨头制成的钩子、鱼叉、骨针等等,而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智人工具。
另外,3万年前澳大利亚智人广泛的捕猎工具也没有,如投矛器、网、回旋镖等等。
除了这些捕猎工具之外,部落纷争需要用到的“柄制工具”技术也失去了(那些把石头,兽角绑在棍子上的技术)。
要知道这些工具是更久远、已灭绝的人种都会使用的工具,比如尼安德特人和佛洛里斯人都会用。
佛洛里斯人的脑容量比智人小许多,但他们在9万年前就开始使用这些工具了,而作为智人的塔斯马尼亚人却没有。
其实,开始的时候他们是会使用这些工具的,因为澳大利亚的土著一直在使用,所以可以确定塔斯马尼亚人是后来自己丢弃的。
图注:最后四个纯正塔斯马尼亚人
为什么塔斯马尼亚人会“退化”?
根据人们使用的工具复杂程度,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字情况,可以判定一个文明的原始程度。
塔斯马尼亚人只会一些最基础、简单的工具,所以说他们很原始。塔斯马尼亚人并没有放弃使用火,只是他们竟然不知道捕鱼。
在欧洲人来到这里后,发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地方鱼群密度太高了,甚至是当时鱼群密度最高的地区。
但是,塔斯马尼亚人却放弃了这些资源,他们大部分人生活在海边,只有女性会潜水寻找甲壳类动物食用。
通过工具的放弃时间推断,塔斯马尼亚人大约在3800年前放弃捕鱼,而且当欧洲人把鱼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对这种带有腥味的优质蛋白竟然产生了恐惧。
另外,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是海豹,而海豹周围经常会有鱼群包围,他们是绕过鱼群去捕杀海豹的。
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推断塔斯马尼亚人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仰发生了改变。
图注:最后一个讲塔斯马尼亚语的人(左)
比如在某一时刻,他们某些部落中有威望的人突然发现吃鱼会影响种群发展,或者说吃鱼可能带来不幸,所以呼吁大家不要吃鱼了。
然后,这样的文化在整个塔斯马尼亚岛蔓延,最终导致后来的人都不再捕鱼。
其他技能和技术也是一样的,在某一个时刻他们突然觉得这些东西没有必要了,于是就抛弃了,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生存。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不过还有一种主流的解释,那就是人口基数,该理论认为需要有足够的人口基数才能维持技术和技能。
图注:塔斯马尼亚土著妇女
当欧洲人到来的时候,据说整个岛屿只有4000人,这样的人口基数当然无法维持先进的技术和技能。
你可能知道岛屿上的种群很容易崩溃于基因的多样性,因为要不了几代人它们就都会是近亲繁殖了,但是4000人还是足够的。
有些学者通过计算发现,最低只要98个健康的人类,人类的种群就能够得到维持。
然而,塔斯马尼亚岛人口阈值肯定也不止4000人,要知道这里现在常住人口是50万。
所以我个人认为是前面提到的文化层面诱因最终导致了人口少,而人口越少越不需要优良的技术和工具,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象一下,某个文化层面的诱因导致捕猎技术和工具的落后,进而导致生产力落后,能养活的人自然就少了,人口自然少了。
而人口少了后,它们就更加不需要优良的技术和工具,以此一步步退化回去。
最后
塔斯马尼亚岛的这种退化现象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效应,这种现象还挺常见的,在许多地方和历史都有会看到类似的影子,一旦封闭他们就开始退化。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地球也是这样的孤岛呢?
我们会不会突然有一天发现,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不可能飞出地球,最终有一个“人类大祭司”站出来提倡放弃使用一切科技技术,保留一些最有用、最原始的、最贴合自然的生存技术就好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是否也有可能回到原始社会,回到最初呢?
这个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我们真的无法走出地球,科技对我们而言是利还是弊真说不好。
关于塔斯马尼亚岛效应【塔斯马尼亚岛得名】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用户评论
我一直很好奇塔斯马尼亚岛是怎么得名的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塔斯马尼亚岛看起来好神秘啊,感觉很有故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听说过这个“塔斯马尼亚岛效应”这个词啊,但其实不太了解是什么意思。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去探索一下塔斯马尼亚岛,看看它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真的特别有意思,有很多独特的岛屿。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学习关于不同地方的起源故事,这种历史文化都很有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不是很多小岛都有自己的“效应”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来没注意过塔斯马尼亚岛的名字来源,这让我对它更感兴趣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一下这个效应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呀?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地理和历史知识真的可以开阔眼界,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澳大利亚地图上有很多名字听起来很有趣的地方,让人想去探索它们的真实面貌。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这个“塔斯马尼亚岛效应”是关于自然现象还是人类行为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塔斯马尼亚岛的文化信息和民间传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阅读这种类型的文章可以让我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不同地方的历史故事,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乡。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澳洲是个充满魔力的国家,塔斯马尼亚岛一定会很特别!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将来有机会去看看这个神秘的塔斯马尼亚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章,我对塔斯马尼亚岛充满了好奇心。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这个效应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