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6-08 00:23作者:小乐
《哈佛杂志》(哈佛杂志)2023年1月-2月期推荐《哈佛的158个瞬间》。本书是哈佛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哈佛A到Z》一书的简体中文版。文中《哈佛杂志》说,“A到Z”被放在封面显着位置。中文版,封底还强调本书带领读者“探索哈佛,看到隐藏在无数光环下的真实哈佛”。英文原书名没有直译。中文版命名为《哈佛的158个瞬间》,对应书中涉及的158个条目。在中文中,“时刻”一词的意思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这也证明本书聚焦于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值得关注的内容。
《哈佛杂志》 《哈佛的158个瞬间》 的发布在文章中结合了哈佛大学“课程目录”的经验。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相似的,都是包罗万象、历史感相同的。其中,《课程目录》见证了哈佛大学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
回顾历史,哈佛建校后两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哈佛学院的学生都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学习。哈佛大学教授的课程仅限于古代语言(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叙利亚语和阿拉姆语,与希伯来语和腓尼基语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的物理科学、修辞学和神学。当时哈佛大学的教学方法强调反复练习和记忆所学知识。直到美国内战(1861-1865)之后,哈佛大学才开设了更多的选修课。 1869年,哈佛大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Charles W. Eliot,1869-1909)积极推动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安排。埃利奥特校长认为,人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大学应该满足这些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以展示,不能按照同样的僵化模式来培养学生。他主张扩大课程科目,让学生有全方位的选择,安排自己应该学习什么专业和课程。在埃利奥特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哈佛大学在1870-1871学年的课程目录中停止使用必修必修课程。分别列出了每门课程,简要介绍了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并根据要求列出了课程。课程的难度和投入的时间都会折算成相应的“学分”。获得所需的最低学分是毕业的标准,并且没有规定学习年限。 1872年,随着课程目录的发布,以选修制为基础的“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制度化。此后,哈佛大学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改革和修订,使学分制日趋完善,这也为后来成立的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奠定了基础。从此,“学分制”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各高校广泛推广。 1917年,蔡元培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后对北京大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课程改革。 1918年,北京大学在教学上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这也标志着信用体系在中国的正式引入和实施。随后,1919年,张伯苓在天津南开大学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 1949年之前,中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实行学分制。哈佛大学课程目录的发布和“学分制”的制度化,标志着哈佛大学从传统学院向现代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从那时起,哈佛课程目录的每一次变化都体现了哈佛的历史性创新。二战结束后不久,哈佛的课程目录见证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 1943年,在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B·科南特的支持下,文理研究生院院长和一些高级教员组成了一个特别委员会来研究通识教育问题。 1945年,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的报告。这份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报告,提出了新的课程计划——《通识教育计划》,将课程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领域,所有本科生都必须修读一定数量的课程每个领域的课程。设立“通识教育计划”的初衷是希望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善于独立思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识别不同的价值观,从而适应复杂多样的社会。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大约50 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被添加到哈佛大学的课程目录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的课程目录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
1971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德里克·博克出任哈佛大学校长。他认为通识教育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学生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识。他们还必须具备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学应该培养不受规章制度束缚、具有批判精神、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复杂社会的人才。他决定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这一目标。 1973年,哈佛大学再次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经过调查发现,本科教育除专业课和选修课外,还应设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必要的清晰度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即将进入的快速变化的工作、学习和服务世界做好准备。 1977年,哈佛大学正式提出“核心课程计划”,以取代1945年的“通识教育计划”。次年,哈佛大学正式实施“核心课程”,并发布了新的课程目录,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哈佛大学的第一门核心课程出现在1979-1980学年的课程目录中。哈佛大学最初开设了大约80门核心课程,其中2/3是新课程。二十五年后,核心课程的数量增加了一倍。时至今日,核心课程仍然是哈佛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全球许多大学效仿。 2007年,哈佛大学公布了《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用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取代了近30年的“核心课程计划”,并提出了新的目标:有能力的公民,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建设性地应对变化等等。 2009年秋季,哈佛大学正式发布并实施了新的课程目录。 2016年,哈佛大学发布《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最终报告》(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最终报告),进一步调整了原有的八大类课程体系,确定实施新的“4+3+1课程”(即四门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三门必修的分配课程,以及一门经验和数学推理课程)。 2019年秋季学期,哈佛大学正式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更新课程目录。 2022年10月11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召开本学年第一次会议。哈佛大学院长拉克什·库拉纳(Rakesh Khurana)展示了一套印刷装订的深蓝色课程目录。库拉纳表示,这些出版物不仅对研究人员很有价值,而且对从长假回来跟踪学位进展的学生以及为退休或去世的同事撰写回忆录的教师也很有价值。哈佛大学的新课程目录长达近1,600 页。这反映了课程数量之多,也反映了许多课程描述过于冗长的事实。这可能是因为教授可以随心所欲地谈论他们所教授的课程,而不受字数限制。
-结尾-
文章来源:盛达燕园
转载及合作请发送邮件至:scb01@pup.cn
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国家大剧院展开战略合作,《国家大剧院通识课》丛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深切哀悼李以宁老师
未名书香1-2月读书清单,每本书都极具价值